滨州健全四级物资储备体系 实现更快更好救灾

来源:大众网

2018-05-16 10:21:00


  10年前的5月12日,一场8级强震猝然袭击汶川,短短两分钟便让巴蜀大地满目疮痍,万千同胞不幸罹难。今年的“5·12”正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唯有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常鸣安全警钟,才能构筑起坚实、安全的生命保障线。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市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建立起市库1个、县库10个、乡镇级储备室47个、社区储备间129个和村级协议储备点672个。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切实保障灾害救助  

  2017年以来,我市先后遭受1次台风和4次风雹灾害,全市8个县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0.5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9246公顷;倒损房屋54间;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4亿元。

  为给省、市救灾工作部署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我市民政部门及时、准确、规范开展灾情信息报送。在救灾应急工作中强化应急值守,实行24小时值班及灾情每日零报告制度,确保第一时间上报灾情。全年赴县区核查灾情8次,有序处置各类灾害事件,及时转移、安置了群众,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在2017—2018年冬春期间,我市民政部门扎实开展冬春救助,及时拨付上级受灾困难群众冬春救助资金,同时市级划拨棉被、棉大衣各800件作为物资补充,所有冬春救助款物全部及时、有序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

  此外,今年我市还将确保实施民生灾害救助综合保险,实现对全市城乡居民的灾害救助综合保障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防灾救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出台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办法,规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工作,逐步实现灾情管理规范化、灾害防范常态化、综合减灾社会化、灾害救助高效化,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全市乡镇级救灾物资储备室覆盖率达50%,并在129个社区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间,夯实救灾物资储备工作  

  在夯实“市—县—乡—村”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基础上,市民政部门今年重点加强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指导各县区对救灾物资的管理使用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评估项目标准和考核验收节点,为全市灾害救助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目前,全市乡镇级救灾物资储备室覆盖率达50%,并在多灾、易灾乡镇(街道)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结合县区实际具体确定储备室标准,强化了救灾物资储备基础。社区救灾物资储备间覆盖率达20%,按照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在全市129个社区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间,增强了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此外,在多灾、易灾的村,以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农村幸福院工程,建设了规范的协议储备点672个。

  积极探索社会化储备模式,依靠社会力量提升救灾水平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城市灾害应急救援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此,我市着力建设救灾物资社会化储备网络,探索建立协议实物储备和协议生产力储备相结合的社会化储备模式。

  所谓协议储备,是在政府救灾物资储备的基础上,走社会化的路子,遵循“化整为零、分级代储、保障供给”的原则,整合社会储备资源。目前,全市各级按照12小时救灾物资到位的目标,科学制定协议物资储备覆盖区域范围、物资品种和数量,明确协议储备单位的供货方式、结算方式、质量保证等责任事项,进一步规范协议储备和灾后紧急救助机制,确保了灾害发生后救助及时到位。

  同时,我市正在探索社会化代储,组织各县区对本辖区内大型超市、卖场等销售单位和服装、棉衣、棉被、帐篷、食品等生产企业的物资现存量、紧急时期生产能力、覆盖范围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以备不时之需。一旦发生灾情,确保城市公交系统能在6小时内紧急转移3.7万人到达安置点;协议实物储备物资能够保障24小时内7万人的饮用水和9万人的食品需求;协议生产力储备企业能在24小时内生产2500床棉被和200顶救灾帐篷并运抵灾区,确保受灾群众能得到及时、全面救助。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