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受助人员当亲人 她用爱心获得信赖

来源:鲁中网-鲁中晨报

2018-06-21 09:07:00


  姓名:密爱华

  年龄:49岁

  性别:女

  职务:淄博市救助管理站护理员

  从事救助工作时间:5年

  密爱华(左)陪着“周一”进行康复训练。 资料照片

  记者 马斌 通讯员 吕志远

  说起救助工作的不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潜在很多未知的危险。你知道吗?民政部曾经有这样一个统计,全国共有38种常见传染病,在救助管理机构的救助对象身上发现的就高达31种。也就是说,艾滋、梅毒、乙肝、结核这些让人谈之色变的传染病人,在日常救助工作中却经常能够遇到。照顾受助人员日常生活的护理员,会经常和他们有直接接触,因而危险性更高。密爱华就是众多护理员中的一位。她说,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不能惧怕这些困难。

  6月18日上午8点30分,密爱华急匆匆地从班车上下来后,走进护理部更衣室。两分钟后,只见她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手套,到受助人员生活区,就开始忙起来。受助人员餐厅、观察室、洗衣房、淋浴室等9个不同的房间,每个房间从门窗地面到床铺桌椅,再到马桶和垃圾桶,她都仔仔细细地先擦拭一遍,然后挨个房间喷洒消毒液。

  尽管干了5年,密爱华干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但是把这里里里外外收拾一遍,得需要一个多小时。

  “来,我扶你坐起来,吃早饭了!”当天,滞站受助人员中,有一人行动不便,密爱华来不及休息,就开始一口一口喂这名受助人员吃饭。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受助人员,密爱华要一个个喂饭;其中大小便失禁的受助对象,密爱华更要一遍一遍为她们擦洗粪便,更换尿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曾经名叫“周一”的女孩,就在密爱华的精心照顾下,从最初的卧床到后来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医生都说这是个奇迹。

  时间回溯到2014年,周村区民政局将一名街头流浪的女孩送到了淄博市救助管理站。身体残疾,先天智力发育迟滞,女孩不仅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交流,还骂人打人。因为是星期一被送到站上,大家都喊她“周一”。因为长时间营养不良,受助后不久“周一”就住院了。救治期间,医院曾三次下达病危通知。半年后,医院再次通知淄博市救助管理站,让把“周一”接回去,原因是她身体状况差,营养难以吸收,没有继续住院的必要。

  “当时,这孩子身上插着胃管、尿管,脸色蜡黄、眼神呆滞,基本发不出任何声音,我看着心疼啊!”就这样,密爱华每天用大号的注射器给“周一”打6次奶粉或米糊,坚持给她翻身、按摩,有时间就和她聊天拉家常。密爱华这么做不是一天两天,这一照顾就是3个月。突然有一天,大家听到二号观察室传来一阵阵怪声——“周一”居然有力气发出声音了。

  这让大家心中顿时充满了希望,密爱华和同事们就这样一如既往照顾着“周一”。女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了,先是拔掉了胃管、尿管,后来在搀扶下可以行走,再后来生活就基本能够自理了。从插管到生活自理,一年多的时间里,密爱华和护理部工作人员们,用自己的爱心和恒心,创造了一个属于救助人员的奇迹。

  “周一”的经历,只是密爱华照顾诸多受助人员中的一个。自她2013年从事这份工作以来,就把受助人员视为亲人,坚持每天与受助人员聊天谈心,主动加班加点,根据受助人员的实际情况,对每一个在站接受救助的受助人员心理特点、身体状况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一套有针对性的调整救助服务工作方式。凡是被她一对一陪护的受助人员,都把她当做亲人一样信赖和依靠。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