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鲁中晨报3月7日讯(记者 荆睿 见习记者 石汇铖 通讯员 程方)近日,淄博市第一医院举办了首届新时代、新贡献“十大杰出女性”评选活动,经层层筛选,最终有十位优秀的新时代女性从评选中脱颖而出。
洗手达人
院感科主任 贾桂云
“内外夹弓大立腕”,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她却践行了整整36年。在她的倡导下,洗手——从患者或者访客进入医院大门那一刻开始执行,感染控制随之开始。“预防医院感染,从手做起”,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每天穿梭子在病房、门诊、急诊、检验、手术……医院的每个科室都被她踏破门槛,查看现场、走访患者、检查医护、环境采样、标本监测、知识宣教,无论是院长还是保洁员,都要通过洗手的严格考核。她的执着,她的严谨,为院内感控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在她从事的院感工作中,医院从未发生过医院感染爆发事件。
“控制感染,从‘手’做起”!她——是院感“110”,是医院的“洗手达人”,在“洗手达人”的引领下,将患者和医务人员自身的安全放在首位,用清洁的双手,构建更加安全健康的医疗环境!
守望无影灯27年
手术麻醉科护士长 王惠玲
什么是默默无闻,什么是苦苦守望?无影灯下坚守27年的她,没有患者认识她的脸庞,从没有患者熟识她的笑容,但是从死神手中抢回多少生命,她已无从记得……27年里,从7间简陋的手术间,到现在13间层流洁净的手术间;从10名器械护士到现在的39人的护理团队;从简单的麻醉破腹,到今天微创无创手术的开展;从第一例儿童先心病手术,到今天的心外科的崛起……从稚嫩阳光的青春女孩,到今天阳刚干练的“女汉子”,一路奔跑,从未停息!
无影灯就是她的阵地,一把手术刀、一把止血钳,传递的不是一把器械,而是一名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老器械”护士的体温,日月更迭,岁月如歌,她——就是“月亮天使”!
国际造口师
门诊手术室护士长 陈友凤
国际造口师、糖尿病足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对于34岁的她,一个又一个的证书,承载的不是炫耀,而是一股力量,这力量撰写了一部“小护士”的励志历程。2004年,不满20岁的她带上了燕帽,在最劳累最艰苦的重症医学科一干就是六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仅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还拿到了护理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励志的道路从此延伸……在工作中看到“造口人”生活的痛苦,于是,选择攻克“国际造口师”,翻阅百科,千里求学,她开了淄博市第一个伤口造口门诊,和并肩作战的同事创建了“造口人”的“阳光之家”,不知走访了多少家庭,不知爬了多少楼梯,一声“好闺女”,第二辆电动车又发动起来了……2015年,担任起门诊手术室护士长这个重任,4年的时间,由3名护士,到今天的7姐妹,接收门诊手术4000多例,急慢伤口换药患者6000多人次,习惯了早上7点上班,晚上披星回家的节奏。累了,憨憨一笑,励志的路上没有劳累!
年轻敢做梦,更勇于追梦,她——就是在用力追梦的岁月里为自己铺设了一条励志之路,为她的患者铺设了一条品质生活之路,她的梦想就是做患者眼里最亲最亲的“憨笑小护士”!
与死神赛跑的人
重症医学科 杜金云
重症医学科是最接近死亡的地方,但在她看来,却也是最能产生生命奇迹的地方。28年来,她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做起,用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的尊重,用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谱写救死扶伤的美丽诗行。看似柔弱的她,却挑起了抢救最危重患者的重担。十年磨一剑,2005年她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医护团队,创建了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忘不了从四层楼上坠下的那个只有两岁的小女孩奇迹般的生还了下来;忘不了我省首例被救治H7N9的孕妇;忘不了严重肝脾外伤17岁的小伙子由死还生的那一刻;忘不了……重大交通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中毒,哪里有抢救,哪里就会有她的身影。她做出承诺:只要有一分的希望,我们就会付出一百分的努力,与死神赛跑,创造生命奇迹!
大爱无垠,医者仁心,她凭借着精湛的医术、高度的责任心,让死神望而却步,为患者托起生命之光!
精益求精检验人
检验科副主任 孙晓琳
她是省级青年文明号的号长,以燃烧的青春热血,全力投入检验医学事业当中。
她是白求恩精神的践行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患者的利益永远放在首位。
实验室里,显微镜旁,是她忙碌的身影。微观精细的世界里,她摒弃了外界的浮华喧扰,一心钻研,精益求精。任何一株病毒、一个细胞、一个菌落,都逃不过她的一双慧眼。一直把职业当做事业的她,工作中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苛刻,宁愿加班加点也要确保经手的每份标本,审核的每一项结果准确无误。近20年的检验生涯,百万份检验标本,零差错,准确的检验结果为患者的有效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越过儿女情长,洗尽青葱铅华,没有患者看到过她深俯在显微镜前的样子,没有患者知道她为了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而日夜不眠,她的青春定格在显微镜上,她是像小草一样无名的“幕后英雄”!
援坦女医生
儿童保健科副主任 乔丽
她是中国第24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中唯一的女医生,她是烈日炙烤下非洲大地上最美的绿荫,是干涸贫瘠的沙漠中最艳的玫瑰。
一边是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18个月大的儿子,一边是疾病横行、儿童死亡率极高的非洲,她忍痛割爱,擦干眼泪,背起了去往非洲的行囊。从此,她成了儿子手机里的妈妈。
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湿热难耐,断水停电,艾滋病高发,缺医少药,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她多次感染疟疾,瘦了20多斤,但她没有退缩。艾滋病患儿的血液意外溅到她的眼睛里,她顾上擦拭,全身心的投入到抢救孩子的生命中;深夜不顾混乱的社会秩序,徒步探望重病的非洲孩子;挑灯写下万字笔记,留给黑人医生……她说:我是一名妈妈,我喜欢授人玫瑰。她坚韧、负责、博爱的精神打动了非洲大地,她是当地百姓竖起大拇指点赞的“中国医生”,是荣登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医生代表,是让无数人垂泪的“感动淄博人物”。
青年医师的引领者
院长助理、医务科长 师丽娜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理事、山东省医师协会病案专业管理委员会常委、山东省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青年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病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病案管理分会病案质控学组成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委员、淄博市青年联合会医药界别主任、淄博市病案质控中心副主任、淄博市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博山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淄博市第一医院院长助理兼医务科科长。39岁的她竟然有这么多的头衔,也正是这些头衔让她褪去了独生女的娇惯,褪去了貌美女孩的做作。
她是一个执拗的女孩,是一个有目标的女子,是一名敢打敢拼的白衣战士!2003年走出青岛医学院的校门,放弃岛城的优越环境,毅然回到家乡,回到家乡的医院,一心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从一名血液科的医生做起,29岁攻读山东大学的研究生,34岁挑起医务科科长的重担,带领着600余名医生,向医疗质量要安全,向医生培养要人才,向新技术新业务要突破,向学科建设要发展,向……是的,她要的太多,她不得不去奔跑,只因为她一直在奔跑,所以成就了她年轻的事业。
她是一个自带光环的人,她是一个自带助跑器的人,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是她追求事业的坐标,她——是青年医师的引领者!
省内外知名皮肤病专家
皮肤科主任 周评
33年的精医坚守,她明察秋毫,直指病灶,及时施治。
120人的日均门诊量,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一心只为患者。
她是一个坐门诊不带口罩的医生,面对溃烂化脓、面目全非的皮肤,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她仍然调用所有感官去辨别,用手去触摸,只为做出正确的诊断。
当面对疑难病症,她总能力排众议,找出正确的诊疗方向。记得那位被多位皮肤科医生诊断为冻疮,久治不愈的只有9岁的小女孩,慕名找到了她,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赶快对症治疗;记得被省内外多家医院诊断为日光性皮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的那位青壮年,几年治疗的痛苦让壮年变颓废,一线希望找到她,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正确的诊断挽救了这个年轻的劳动力;记得收治的两名高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急危重症患者,白细胞重度低下,皮损面积达95%以上,她24小时守护,查资料、换药、制定治疗方案,一周没有脱过隔离衣,困了就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打个盹,用她的智慧和体力硬是把这两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不回来。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这样的奇迹一直被神化,一直被信奉,其实,这是真才实学的硬本领。
一个有一个奇迹,她成为百姓口口相传的神医,成了省内外的知名皮肤病专家,其实,她更是永攀医学高峰的探索者,是医学科学的铸就者!
留德妇科专家
妇科副主任 张红卫
她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她的外表是那样的弱小,给人的印象总是恬淡安静。但是,有一种执着扎根在这个“小女人”的血脉里,她的骨子里蕴藏着无穷的能量。
1991年,风华正茂的她走出医学院的大门,便进入业内称为“环境脏累差,风险一大堆”的妇产科,这一干就是28年。学手术、出门诊、值夜班、攻读研究生、千里奔赴协和医大肿瘤医院进修妇科肿瘤、万里求学到德国学习内镜技术……在求学求技术的道路上,她坚持作为医生一定要格物致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她主动请缨加入医疗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驻扎在北川县医院,大自然的无情让她更加参悟了生命、疾病和医术的真谛,
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妇科医生的责任上,放在病患的疾苦上,已经成年的女儿一直认为妈妈对患者比对女儿和爸爸好,但也因为有这样一位弱不禁风却执着为医的母亲,女儿善良豁达,热爱每一个生命。
不分贵贱的尊重每一个灵魂,不计名利的做好医学,在平凡中坚守从医的初心,是这位“小女人”执着的追求,她说:我愿做一辈子妇产科医生!
新生儿的“医生妈妈”
儿科副主任 范春燕
一袭白衣,28度春秋,青丝变华发。万名患儿,战胜病魔,儿科版的“送子观音”。
她是给重患新生儿二次生命的“医生妈妈”,从医28年里,上万名患儿经她挽救,重获生命,茁壮成长。
1991怀揣成就医学大业梦想的她走进了号称“哭闹连天,多事之秋”的小儿科,2008年,她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开展了新生儿PICC;脐静脉置管术;气管插管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和治疗RDS、NCPAP通气及有创呼吸机应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及多器官功能不全;与眼科﹑耳鼻喉科﹑产科合作早期监测早产儿ROP及听力损伤;救治死亡率极高的发育不良的四胞胎、28周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肺动脉高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从早上踏进儿科的门槛,关掉手机,扎进病房,一天最多能看到300个患儿,从早忙到黑,不敢喝水,不敢上卫生间,她就像沙漠的骆驼一样,任劳任怨!
在全国“儿科医生荒”的状态下,这位平凡的女医生竟然一句怨言也没有,依旧安静的攻读儿科学术,安静的给患儿诊病,安静的对着她的小患者微笑,没有缔造宏伟的大业,但是这种安静的力量让她成为名符其实的儿科医生,成为小天使的救星,成为重患新生儿的“医生妈妈”!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