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十足的童年

2017-01-10 10:56:09     来源:鲁中网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各地都有自己过年的习俗。

  荣格格

  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各地都有自己过年的习俗。在我的老家韩吉村,也有一些过年的俗套。60年代,我童年的时候,物质极度匮乏,食不裹腹,平时不见荤腥,过年就意味着有好吃的,有新衣穿,能痛痛快快玩几天,小孩子们还能得到几角零花钱,糊各式各样的纸灯笼,男孩放鞭炮,女孩点滴滴金(一种用纸包着灰抹子,点上滋滋冒花的燃品),正是因为有许多平时渴望而又不能满足的需求,使得年更有诱惑力,过年的气氛更加浓郁,更有乐趣,尤其在孩子们干渴而又纯洁的心灵里,年,又何其欢乐、何其神圣!说起小时候的年,许许多多热闹的有关过年的、充满欢乐的往事至今还依然记忆犹新。

  那些年,每逢进了腊月门,就掰着指头算日子,跟在大人腚后问“还有几天过年啊?”每天要问好几回,觉得日子过得好慢、好慢的。小时候,我老觉得妈妈不太喜欢过年,经常听她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当时,一点也不理解她的心情,慢慢长大后才明白,一年的口粮过年享用了许多,一大家人,来年漫长的春季该怎样度过?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尽管顾虑多多,妈妈还是尽力把年置办得丰盛圆满。

  过年是从腊八日拉开序幕的。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守一宿。尽管这顺口溜听起来让人有点心酸,还是道出了人们对年的重视。

  过了腊八熬到二十三,这半个月是最难熬的,几乎每天都问过年的事。这时候,妈妈最忙碌了,要置办年货,要计算家有多少布票、多少钱,每个人做件新衣服够不够,要杀几只鸡,要蒸几锅馒头等等。

  终于到了腊月二十三“辞灶”、过小年了。这天,要送“灶王爷”上天,在靠灶台墙壁的一侧,贴上一张扑灰年画,画面是一个留着长胡须的宽脸大汉,面无表情。靠近画的地下放张小桌,摆上几样供品,印象深刻的是一盘煎成金黄色的豆腐片,中间放一颗翠绿的菠菜,另一盘是年糕。据说给灶王爷吃了年糕能粘住他的嘴,说到底就是伺候好了,到天老爷爷那里多多美言,来年风调雨顺,无灾无难。托付这些神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些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过七天,在年三十除夕夜再请回来过年。

  忙碌的二十三开始了,上午剁饺子馅,大颗的白菜要剁两三颗,剁上猪肉。 吃饺子是最有吸引力的。小时候有关饺子的谜语、歇后语就有很多,如:前面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等到潮水涨三次,一古脑儿赶上坡;好吃不过饺子;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等等。为了吃这顿,早、午饭少吃点垫垫,留着肚子饱餐一饨。饺子刚出锅,先盛一碗放在供桌上,烧一刀黄裱纸,供奉灶王爷,起先不好意思磕头,后来年年如此,也跟着磕三个头,成了自然的事。

  二十四扫屋,是一年中打扫最彻底的一次,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统统拿到院子里,自上到下房梁尘灰、蛛网油污清扫干净,预示着辞旧迎新,来年好运。

  打扫的窗明几净,这几天剪些各种各样的窗花备用。我大姐是方圆几里,四村八庄有名的巧手,过啥年剪啥图案,花花鸟鸟剪的栩栩如生,四邻五舍都贴上她的剪纸。到了二十八窗子上都贴上了窗花,看起来红红火火。

  最难忘的是腊月二十九蒸馒头。早上搅上老面,放在炕头上,捂上被子,中午和上面,下午妈和姐姐开始揉面。老面饽饽面要硬,一遍又一遍往里揣面,做出的饽饽按一下不见手印。妈把发好的面搓成拳头粗的长条,一把一个剂子,均匀适中,丝毫不差,二姐揉第一遍,大姐揉第二遍,做出雏形,妈妈最后收官,饽饽圆圆高高,在底部有点若隐若现的小缝,摆在椽盘上,成行成趟,盖上略微潮湿的白笼布,等醒醒好快到傍晚了。爸和哥哥劈好木柴,开始上屉。一般蒸两至三锅,看年景,口粮足了才能蒸多点。不过年,平时吃不到这样的饭,无论到几点都跟着蒸完饽饽尝到香味才去睡觉。等馒头出锅,妈先把一个点着红点的放在盘子里摆在桌子上拜三拜,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拿一个,每人分一块,把饽饽掰开,面茬均匀,吃起来有嚼劲,那麦香味让我铭记终生。

  二十九这天,蒸完馒头蒸鸡白菜。蒸鸡白菜先从鸡的来源说起。每年风和日暖的春天都有赊小鸡的来村里,赊鸡人用扁担挑着两个大箩筐,筐上蒙着黑布,沿街吆喝着:“赊小鸡咯……”当有人围上来时,他放下担子,掀开蒙布,用手在箩筐里搅几下,一堆米黄色的小鸡“叽叽叽”叫着蜂蛹挤来。妈妈都是把跑到前面的抓几只,再从中间抓几只。据她的经验,在前面跑得欢的多数是公鸡。挑出多只放在篮子里挨个看,眼睛大,嘴巴尖,爪子粗的分到一边,仔细端详每只的品相,直到满意才让记下名字、住址,等过一两个月赊鸡人才来收款。那时,一只小鸡两角几分钱。到八月十五,小鸡雏长大了,十只鸡里面大多有四五只公鸡。根据鸡的长相品性,每只鸡都有自己的名字,如:芦花大公鸡、黑翅大将军、小花花等等。八月十五先杀一只,有急需时拿去卖只换钱应急,总要留两只过年,这是必须的。每年二十九这天晚上,妈妈总是睡得很晚,蒸完馒头后,把白天杀好的鸡放在大锅里,扒上四五颗大白菜,蒸一大盆鸡白菜,这是正月里招待客人的主打菜。

  到了年除夕这天,爸爸和哥哥贴好对联去上坟。妈妈带领我们准备年夜饭,有洗菜的,有剁馅的,有和面的,忙忙乎乎不知不觉就到了年三十晚上,天渐渐黑了下来,远近不时有零星的鞭炮声响起。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把一分、二分的钢镚在水里泡泡,包在饺子里,包五六个带钱的,到时候谁吃到谁高兴,预示着来年吉利。这天晚上,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笑了”,总之,坏、死、杀、穷、病等等不吉利的字眼都不能带。到了午夜十二点饺子出锅,院子里放起了鞭炮,屋里把财神爷、灶王爷接回家,全家人围坐在炕上喝着小酒、吃饺子,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不亮人们就陆陆续续开始拜年了。一家人都换上过年的新衣服,拜年的人群,走东家串西家,碰面都道声:“过年好”,先给长辈拜年,拜完长辈拜平辈,一圈走下来口袋里装满了糖和花生。这一天不动针线、不动刀,三十晚上包好了初一的饺子,拜完年热腾腾的饺子又端上来……。

  年,总是在孩子们的期盼中!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2270723,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