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成为城市的“安全气囊”——武汉方舱医院留下的启示

来源:湖北日报

2020-04-09 09:42:00


    25日至310日,武汉16家方舱医院度过了惊心动魄的35天,累计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2万余人,大幅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难题。被誉为“生命方舟”的方舱医院,成为带来战“疫”转折点的关键之举。 

  45日晚,由方舱医院提出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发起的“方舱庇护医院建设与管理研讨会”在武汉中南建筑设计院举行。与会专家复盘了方舱医院建设管理经验,并就城市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 

  “水龙头不关怎么拖地?” 

  “新冠病毒是个非常狡猾的病毒。”王辰坦言,采用居家隔离的办法不可取,居家隔离会将患者的家庭成员置于危险之中。同时,王辰认为西方一些专家提出的“群体免疫”理念是危险的,因为群体免疫会引发高死亡率,将老年人和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置于极大的危险之中,而中国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放弃一个患者,通过严格的隔离和社交疏远措施为世界抗疫赢得了时间。 

  “水龙头不关怎么拖地?”王辰认为,方舱医院要实现患者与社区的社会隔离功能,迅速关上疫情快速扩散的“水龙头”;要实现分诊功能,将80%的轻症、14%的重症、6%的危重症隔离分诊治疗;要完善医疗护理、监测、转诊、居住和社区生活功能。因此,方舱医院在建设中,必须满足三大特征——快速建设、大规模、低成本,利用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现成建筑,建设便于拆卸的临时传染病医院,一旦疫情消退,建筑可迅速恢复原来用途。 

  建筑要做城市的“安全气囊” 

  “方舱医院建设给未来城市建筑设计提出了新课题。”国家卫健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翟晓辉直言。 

  翟晓辉说,未来城市建筑要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必须从空间、通风、排污、生活配套等建筑规划设计层面入手,解决好中央空调可能导致的交叉感染问题,以及隔离区生活配套问题,如英国的部分方舱医院按照单元模块化设计,每张病床旁都有自来水、供氧系统等设施。 

  翟晓辉建议,各大医院要利用好面积庞大的地下车库,这些区域一旦配套暖气、供氧、通风等医疗配套设施接口,就能在遭遇突发卫生事件时变身方舱医院,提供应急医疗能力。此外,在没有场馆的农村地区,要解决中小学校改建方舱医院过程中的没有应急电梯问题。 

  “体育馆与医院功能不同,未来在规划设计上有很大改进空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武昌方舱医院院长万军表示,体育馆和大型会展场馆,应在设计上融入传染病医院的“三区两通道”理念,从通风、采暖、厕所、排污等方面综合考量,让场馆改方舱更便利。 

  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建议,现在大型建筑物都有人防工程硬性标准,未来应从建筑顶层设计上,增加公共卫生、地震等更细化的新施工标准,让大型建筑物发挥更多应急效应。 

  “建筑如何成为未来城市的‘安全气囊’,值得建筑设计人深刻反思。”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张颂民说。 

  重视应急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武汉的多个方舱医院,卓尔书店设有图书角。这些图书角与充电站、电视角、食品角等一起,营造出战胜病毒的温馨环境。 

  “打造方舱文化很重要,在我们方舱医院甚至有病友谈恋爱成功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孙晖坦言,患者住进方舱,他们需要鼓励、需要安慰,方舱医院除了要有齐全的硬件配套,一批专业化应急管理人才必不可少。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东西湖方舱医院院长章军建认为,通过建立方舱医院控制疫情,是一项群智群力的宏大决策,体现了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方针。在方舱医院建设与管理实践中,环保、通信、电力、医护等行业交叉融合,今后高校在学科建设上要突出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全社会公共应急管理能力。 

  武昌区委副书记、区长余松表示,方舱医院支援队伍来自五湖四海,要快速“拧成一股绳”形成战斗力,各地政府、企业、医疗机构要未雨绸缪,在建筑设计改造、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培养等方面,协同配合打造“应急正规军”。 

  中南设计集团董事长张柏青表示,这次疫情让人们看到,方舱医院对于应对大流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未来的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大型场馆等设施建设与方舱医院改造将会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建筑师需要更接地气,深入基层收集医生、护士、病患、物业、安保等各方诉求,使建筑在功能上超前设计,预留必要的空间、接口和平台,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