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学习十九大 巩固“长安杯” 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水平

来源:淄博日报

2017-11-20 16:21:00


  创新“五位一体”格局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张店区运用“互联网+”思维,以综治云平台为载体,深度融合“以房管人”、三级巡防、视频监控全覆盖、“6+1”多元化解和社会治理网格化等重点工作,创新构建“五位一体”社会治理新模式,社会治理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一、创新实施“以房管人”模式,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以房管人”是张店区破解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难题的一项实践创新。基本思路是:抓住流动人口需要租住房屋这一关键环节,以静态出租房屋管理动态流动人口,实现“以房管人、人房共管”的目标,消除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失序给社会治安造成的隐患。基本模式是:社区成立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集管理、服务、监督于一体,建立房源信息、出租登记、安全检查、租赁签约、电子档案等管理步骤,实现对流动人口的有效掌控。研发“出租房屋管理系统”,涵盖信息登记、影像采集、合同存储、租赁费用结算、公安信息核查等功能,综治、维稳、公安、计生等职能部门均可通过系统获取相应信息,实现实时共享、协同联动。截至目前,全区纳入管理的出租房屋3.6万户,租住人口12.7万人,实现了租房居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实施“6+1”多元调处模式,破解社会矛盾化解难题。“6+1”多元调处,是张店区针对当前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群众诉求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的实际,整合各类调处资源,将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治安调解、法律援助“6类”调处纳入信访“1个”平台,创新开展的综合多元调处模式。所有社会矛盾都可以在信访平台得到妥善处置,哪种方式“管用”就用哪种方式,一种方式不行就多种方式并用。区委、区政府班子成员以及“公检法”主要负责同志,每天轮流坐班接访,有访接访、无访办公,保证群众能够找到人、不跑冤枉路;择优选拔人民调解员、行政调解员、治安调解员、专业律师和法律援助中心人员驻厅办公,参与日常社会矛盾调处。此外,着力构建“区-镇(街道)-村居(社区)-平安网格”四级调解网络,健全人民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市民投诉“四大中心”,医疗纠纷、交通事故、消费权益、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等八大专业性调解组织和法律顾问、警务助理(社区民警)、网格员、巡防队员、基层人民调解员、调解志愿者6支基层矛盾纠纷调解队伍,进一步整合充实了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力量,大量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控制。今年以来,全区到市以上登记访起数下降61.6%、人数下降88.3%,实现“三级访”再次全面下降。

  三、创新实施“三级巡防”机制,破解社会治安防控难题。“三级巡防”机制,是张店区采取专业力量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创新实施的立体化、全覆盖巡防模式。实行网格化布防。区公安巡警大队、特警大队和刑侦大队便衣中队300人组成“第一级巡防”队伍,负责全区主要街道、治安复杂区域巡防;各派出所中心巡逻队500余人组成“第二级巡防”队伍,负责全区次干道、背街小巷、商业繁华区域巡防;各村居和企事业单位组建群众性巡逻队伍301支巡逻队员2600人,组成“第三级巡防”队伍,负责村居内部、本单位巡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巡逻防控体系。实行智能化管理。建立区、镇(街道)两级巡防指挥中心,研发集GPS定位、巡更考勤、指挥调度、证据上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巡更系统,为巡防队员统一配备天翼对讲机,统一安装电子巡更点2329处,实现巡防责任全面落实。实行信息化指挥。根据110警情综合分析和GPS定位,实时调度人员、车辆巡逻路线和警力投放地点,有效提升巡防效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平安志愿者”为主体的第四级巡防队伍,吸纳更多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安全。2015年以来通过巡防现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00余人,消除治安隐患600余处。

  四、创新实施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破解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衔接难题。按照“科学布点,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全面覆盖,服务实战”的建设思路,周密规划建设视频资源。先后投入3400余万元,在全区党政首脑机关、重点要害部位、重点道路、治安复杂区域和易发案部位安装高清探头3700余个,整合社会视频资源5.1万路,并在居民生活区进出口等重点部位安装“电子围栏”,在重点管控部位建设高点探头、无人机探头,打破空间、地域和危险、恶劣环境制约,实现人车物异常行为检测、人脸识别、车牌识别、人流统计等应用功能。强化视频指挥调度功能,公安机关设立视频研判中心,各镇、街道建设视频指挥调度中心,及时锁定可疑人员、准确筛选定位、实施精确打击。

  五、创新实施社会治理网格化,破解社会化管理服务难题。区财政每年投入约5000万元,将全区科学划分为906个网格,“多员合一”设置专职网格员,履行“掌控社情民意、采集基础信息、化解矛盾纠纷、协管实有人口、协控治安要素、组织群防群治、举报违法线索、服务人民群众”八大职责。同时,社会治理网格化与社区警务深度融合,网格员与民警有效配合,走街串巷、进家入户,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等逐项记好民情台账,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由“群众找上门服务”向“网格员送上门服务”、由“粗放机械”向“精细灵活”、由“独立单一服务”向“网格党支部+网格服务团队”“三大转变”。社会治理网格化实施以来,网格员累计采集录入信息111.8万余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835起,排查发现各类隐患3913处。

  在此基础上,张店区投资3000余万元,自主研发集统一指挥、资源共享、智能分析、智慧治理于一体的综治云平台。发挥“云平台”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推行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突发事件联处、平安建设联创的“六联”工作机制,将“以房管人”、三级巡防、视频监控、多元化解和网格化“五位”真正融为“一体”,努力打造最安全城市。

  细化平安网格责任田 深化提升网格化管理 

  近年来,淄川区始终坚持“工作往实处抓、重心向基层移”,全面推进以网格化走访、网格化代办、网格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具体工作中,以单元网格为载体,配齐配强力量、细化管理内容、完善运行机制,切实做到社情民意全掌握、为民服务方位、社会管理全覆盖,有效筑牢夯实了平安建设的根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科学设置网格。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规模适度、无缝覆盖”的原则,将全区划分为“镇办—片区—村居—基础网格”四级网格。其中,基础网格的设置按照统一规范,根据城乡社区承载功能和建设规划变化及时调整,在农村依托自然村居,按照100—300户的规模划分;在城区依托住宅小区、楼栋、街巷,按照500—1500人规模划分。目前,全区共划分13个镇办网格、70个片区网格、468个村居网格和1103个基础网格。在划分网格基础上,建立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镇办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村居社会管理服务室三级平台,作为网格化运行的指挥中枢,负责督导协调各级网格开展工作以及日常运行管理。同时,整合综治、维稳、公安、司法、信访等17个部门全部进驻到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信访维稳、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矛盾化解等重点工作都可以在网格化管理中得到有效解决,为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服务。

  二、健全管理服务队伍。按照“区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中有责”的要求,整合力量资源,实行分片包干,真正做到服务到户、管理到人。一是定人。按照“一格三员”的标准,在每个基础网格都配备了网格长、网格管理员、网格派驻员三类人员。网格长由村居“两委”成员或镇办机关中层以上干部担任,网格派驻员根据需要从区直部门选派,网格管理员依据城乡工作现状和实际需求配备,在基层有效聚集各类资源力量。二是定责。依据四级网格的工作要求,逐一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出台了舆情信息处理、民情工作日志、网格工作例会、绩效考评等制度,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其中,基础网格员实行“一员多能、一岗多责”,承担宣传政策法规、收集社情民意、开展平安创建、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开展代办服务等7项职责,固定联系所辖网格内的群众,使基础网格成为网格员的“责任田”,实现了干部联系群众的常态化、制度化、精细化。

  三、明确管理服务内容。把网格化走访、网格化代办、网格化服务作为网格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一是坚持网格化走访,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根据城乡差异,在城区坚持“12345”工作法实行常态化走访制度,在农村地区突出走访重点,定期走访特殊人群、老干部老党员、困难家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管理服务对象。二是坚持网格化代办,全力满足群众需求。创新实施代办服务制度,将与居民和企业密切相关的证照办理、公益服务、接受投诉等7大类91项事项纳入代办范围,做到村民事务干部代办、企业事务干部代办、群众诉求干部代言。目前,共为群众和企业代办各类事项8.6万件,办结率达97%。三是坚持网格化服务,全力延伸服务触角。依托网格内各类管理服务资源,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服务。扎实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选聘36名律师和25名法律工作者,与13个镇办的468个村居签订了协议书,统筹整合专业法律服务力量,逐步建立完善镇、村法律服务平台网络,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扎实开展排查安全隐患防范四类风险专项行动,努力将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化解在基层。目前,全区共排查四类风险隐患12309项,调处10840项。大力倡导公益志愿活动,发展社会志愿者队伍325支,志愿者人数达到5.8万人。

  四、加强工作保障。强化经费保障,区里列支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经费600万元,由区镇村按照4:3:3的比例分担,用于城区专职网格管理员的工作报酬和农村兼职网格管理员的补助。坚持“分级考核、分类考核、定量考核”并行,量化、细化、实化考核指标,由区镇联合对网格管理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奖惩挂钩,以考核奖惩倒逼工作落实。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的监督考核评价模块量化考核,将信息平台信访维稳事项的报送和预警情况作为重要信息依据进行考核,促使网格管理员真正发挥信息采集、纠纷排查、联络民意等方面的作用。

  筑牢基层社会治安堡垒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博山 

  近年来,博山区委、区政府按照全市“一个定位、三个着力”总体思路,将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城市战略布局,强化多方主体发挥作用、统筹推进,不断提升基层基础社会治理工作,构建全城共筑平安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博山特色的平安之路,为博山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遮风避雨的重要作用。

  高位推动,科学统筹,构建信息化防控新格局。2017年5月份,博山区白塔镇发生多起爬楼入室盗窃案件。接报后,博山公安分局迅速启动合成作战机制,在现场痕迹物证少、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强的不利条件下,图侦筛查特征,情报圈定疑犯,技侦追踪定位,刑侦异地抓捕,最终于6月23日在浙江杭州市将苗族流窜盗窃犯罪嫌疑人石某某抓获归案,带破我市张店、淄川等地盗窃案件30余起。这起重大案件的侦破归功于博山区自2015年开展建设的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

  全局布防,实施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博山区针对部分村居视频监控存在盲区、监控设施配备滞后、经费投入不足、标准不统一等困难,按照视频监控“全覆盖、立体化”的工作要求,博山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效率运转,坚持“广覆盖、无遗漏、统一标准、管用有效”的建设原则,开展了区综治委成员单位、区派“第一书记”、市派“第一书记”分别挂包一个村(社区)的“一对一”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建设。按照视频监控探头图像清晰度统一达到1080P以上,监控图像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每个村(社区)最少不低于5个监控探头的标准要求,在村(社区)的进出口、主要干道、街道以及治安复杂场所、案事件多发地段等地点新建高清视频监控探头,最大限度接入公安专网,做到规划布点合理、技术标准统一、视频资源共享。

  精准突破,打造“一网两平台”工程。以增量提质为重点,全力提升视频监控覆盖面。依托视频监控全覆盖工作,加快推进全区鹰眼工程建设。以公安专网为基础,建成集信息共享、存储查询、智能识别、轨迹分析、信息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和集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平安校园、治安管控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卡口、动态监控、移动监控一网控制。开发建设,实行监控资源跨行业、跨层级联网运行。共累计建成公共视频监控探头1000余个、卡口66处、村居视频监控3360个。2016年全年累计165天无刑事警情,刑事警情总量同比下降14.98%,抢夺和盗窃电动车警情全市最低。

  实战牵引,组织创建,打造社会治理新防线。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社会治理源泉在人民。博山区坚持大抓基层、夯实基础的鲜明导向,以强化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作用为突破口,把管理和服务力量放到基层,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全面推行“一村一警务助理”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着力打造了由50名专职人民调解员、112人的“阳光调解”志愿服务团和重大矛盾纠纷听证服务团、148名医患类政策资源类法律专家类调解人才库构成的全区“一专两团三库”专业调解队伍。全区配备了265名警务助理、60名法律顾问,吸纳267名热心调解工作的志愿服务者,成立了医患纠纷、道路交通、城建环保、农业农村、劳动、婚姻家庭等16个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镇级21个专职调解室、村级家族调解小组653个、村民小组调解组织1084个、村级调解委员会288个,建成了纵向互动、横向结合、立体覆盖的大调解体系。通过发挥调解员、警务助理、法律顾问的作用,从源头上对矛盾纠纷进行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化解、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2016年,中交三局筹划新建博莱高速收费站,因为占用博山区乐疃村土地,很多村民对此事颇有意见。于是乐疃村村书记请驻村法律顾问刘新刚参与调解。通过耐心做双方工作,一宗占用土地引起的纠纷得到化解,不管是村民、村委还是施工单位,都对调解结果感到满意。

  调解员从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医生、退休干部到村支书、村民,调解组织从区级医患纠纷调委会、婚姻纠纷调委会到村民家族调解小组,强大的“专家库”加上细分的调解种类,“接地气”和“专业化”汇聚的多元调解队伍,让博山区多元调解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化解纠纷。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博山区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行稳致远,扎根基层,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博山的社会治理正在变得更灵活高效、更具有活力。

  做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夯实社会稳定和谐基础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是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搭建综治工作平台,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联合调处机制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成效明显。

  一、加强三大平台建设,夯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基础

  (一)加强硬件平台建设,建立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区级层面,成立区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在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设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村(社区)层面按照“五有标准”建立调解室,加大矛盾调处力度。

  (二)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智能化水平。依托区民生热线服务三级平台,建立矛盾纠纷“采集受理—筛选上报—分类交办—部门承办—回访评价”六步闭环流程。依托“智慧周村”云平台,积极探索推行“互联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建立集网上受理、网上咨询、在线调解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便民平台,为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处置提供便捷高效信息化支撑。

  (三)加强人员平台建设,规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日常运作。按照区委关于建立全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一张网”的部署要求,整合9类网格,形成全区“一张网”,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作为五项重要职责之一,加大排查化解力度,每周一调度,每月一考核。对网格员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全部建立台账,逐一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解决方案和解决期限。

  二、强化三大机制建设,保障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有效运行

  (一)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机制建设需求。区财政设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项资金,用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信息化建设、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司法救助、化解个案的补助等。各镇、街道对区级安排的保障、补助经费按比例足额配套落实。各村根据自身经济条件,也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矛盾纠纷化解,形成了“政府保障、三级配套”的有效投入保障机制。

  (二)建立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机制建设顺畅高效。推动诉调衔接。把人民调解引进诉讼领域,推动诉调衔接机制建设。推动警调衔接。公检法联合发文启动“警调衔接”,在全区9个基层派出所设立治安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或人民调解工作室,受理涉及治安案件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推动检调衔接。成立区刑事和解联合工作办公室,明确检察院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对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由案发地人民调委会进行调解。

  (三)建立互动共建机制,确保机制建设同步推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成立8个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物业纠纷、物价鉴定、专业市场、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开展矛盾纠纷调解。积极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调解。

  三、强化多元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组建村居志愿巡逻队,强化群防群治工作力量。以“村村联合、保村卫家、群防群治”为主旨,王村镇成立村居志愿巡逻队,采取社会招聘和村居推荐的办法,按照“1000人以下村居推荐1人,1000人以上的村居推荐2—3人”的标准,组建村居志愿巡逻队,按照就近原则成立14个巡逻组。

  (二)盘活公共资源,发动群众参与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充分发挥包村干部、网格员等与群众接触广泛的优势,发挥其“熟人”作用,在出现邻里纠纷时充当“和事佬”。积极调动在村居居住的退休老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其道德权威,邀请其调解村居复杂的矛盾纠纷,对复杂矛盾纠纷化解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设立人大代表联络室、政协委员联络室,宣讲国家政策、倾听百姓呼声、调解群众矛盾,助力解决社会治理难题。

  (三)司法所派出所“1+1”纠纷转递,打造成效>2的矛盾纠纷疏解新通道。充分发挥司法所、派出所协同效应,实现矛盾纠纷转递化解。派出所对已经过110民警现场处置,尚未达成协议,如不做进一步调解可能升级构成刑事案件或上访事件的矛盾纠纷移交司法所调解,两所通过互递转办单方式移交矛盾纠纷,快速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

  (四)搭建“一贯式”党员先锋平台,发挥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开展“三联一日”活动,即“支部书记联党员、党员联困难户、村民代表联群众”,重点走访所联系的困难群众、诉求多的群众,切实做到精准联系,解决问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全力打造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近年来,临淄区高度重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将其作为平安临淄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基础工程来抓,以信息化建设为引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狠抓责任落实,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全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一、坚持“三个到位”,全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抓领导,确保重视到位。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各部门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部署,经常调度。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紧抓在手、定期调度。同时,在人财物上给予全力支持,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二是抓落实,确保责任到位。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实行条目化管理、项目化落实,逐一明确了工作标准、牵头单位、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确保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抓督导,确保落实到位。成立了3个督导组,定期深入各镇(街道)、区直有关部门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督导情况在全区通报。强化责任考核,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督查范围,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成绩突出的,由区委、区政府进行表彰,对出现影响全区稳定问题的,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二、突出“四个方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一是构建视频监控三级平台。区一级采取“企业投资、政府租赁、部门使用”的市场化建设和运行模式,构建了集治安防范、交通管理、环保监测、安监监察等多位一体的社会公共安全信息管理系统;镇、街道一级全部在综治中心或依托派出所建立了视频监控平台,进一步织密辖区视频监控“天网”;村居一级在所有道路进出口、重要部位、治安复杂地段和人员密集场所全部安装了视频监控。二是实现全方位覆盖。时间上全覆盖。重点卡口全部采用补光、曝光系统,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无缝隙、无盲区。地域上全覆盖。通过在全区主要道路部署治安卡口系统,在城区重点场所、部位设置高清视频监控点,在重点企事业单位安装视频监控设施。三是落实网格化防控。将人、地、事、物、组织等基本治安要素纳入网格管理范畴,落实网格化走访、网格化代办、网格化服务、网格化巡防常态机制,形成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社区有联防”的全方位、立体式社区防控新格局。四是强化群防群治。建立由村(社区)干部、治安志愿者、居民小区楼院长等组成的群众性义务巡逻队,实施“红袖标”工程,将交警、城管、交通等执法人员,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乘人员,商店、摊点从业人员、单位门卫全部纳入联防联控范围,最大限度地扩大信息渠道和搜集面。

  三、健全“四项机制”,确保全区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一是健全立体化巡查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巡防体系”,实行巡逻特警大队和保安巡逻大队联勤制度,在城区繁华地段和治安复杂区域合理布建了22个“巡防工作站”,屯警街面,同步接收110警情指令,实现了快速反应、联动处置;组建了606人的治安协勤队伍,设置了280个电子巡更点,实施“警灯闪烁”工程,切实压降了街面发案率。二是健全完善规范化组织保障机制。结合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镇(街道)整合综治、司法、信访、民政、人社、法庭、派出所等力量,村(社区)整合村(居)“两委”、驻村民警、警务助理、网格员等力量,各负其责、共同参与、整体联动,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治安联防联控机制,构建组织管理、安全防范、风险评估、矛盾排调、为民服务、工作保障、考核奖惩“七大体系”,搭建服务群众、夯实基础、维护稳定的新平台,形成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综合联动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一村一警务助理”工作要求,全区443个村居共招聘456名警务助理,完成率100%,逐步形成了专兼职结合、点线面一体、纵横交错、相互联动的人防物防技防体系。三是健全信息化情报信息搜集研判机制。专门成立了由维稳、信访、公安、国安、网络办等部门参加的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健全了重大舆情报告、综合分析研判、超前预警通报等制度。四是健全一体化特殊群体服务管理机制。在全区部署开展了“社会矛盾大排查大化解、社情民意大调查大落实”活动,及早发现和全面掌控面上现存的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并逐一建立了工作台账,明确包案领导和化控措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掌握。全区465个村(居)全部成立了热心调解小组或丙方调解小组,做到应调尽调,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本版稿件由郑法伟综合)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