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盘点:舌尖上的邹平

来源:鲁网

2018-12-25 10:01:00


    邹平县,古称梁邹,山东中部偏北,西北临黄河。商、西周时为邹侯国地;春秋时齐景公筑邹之长涂,邹关(今隘阜口)之东始就平地,故名邹平;西汉置县……历经历朝历代沿革,邹平如今的县域归属是2000年确定的,当时撤销滨州地区改置地级滨州市,邹平县属之。

  最具幸福感城市 

  邹平是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糖都、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中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书法之乡以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邹平拥有雄厚工业实力,魏桥纺织、西王、宏诚、三星、齐星等上市企业形成资本市场的“邹平板块”…… 幸福邹平,除了迅速发展的工商业外,还有哪些美食美味让邹平人幸福感满满呢?

 

  青阳小米  

  青阳镇特色农产品,青阳小米具有品质优良,色泽金黄,入口甘甜糯香,香气溢人、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特点,产品远销省内外。因为青阳小米品质优良,所以价格比临近地区平均高出6元/斤不等,是青阳农民增收致富的“名片”。

  为做大做强小米产业,青阳镇成立了青阳小米产业协会,在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包装、品牌宣传和互联网销售,使“青阳小米”品牌知名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据了解,2015年小米的价格更达到了每公斤30~35元,当地农民还创造性地推出孕妇专用“月子米”。

   

    这里说说青阳镇,这个镇可不简单,不仅出美女,更出美食哦哦哦!

  青阳镇位于邹平西南长白山脚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境内有低山丘陵、平原多种地形,低山海拔在100米~765米之间,可谓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同时,昼夜温差、季节温差较大。

  而且,青阳土壤肥沃,无污染,地下水资源不仅丰富,且为天然矿泉水,优越地理条件使青阳盛产多种农作物,为当地人民准备了丰富的食材,这才有了青阳宴席、青阳炒鸡等一应美食以飨吃货。 

    另外,青阳镇还出过一位历史名人——大明宣德孙皇后,《明史·列传第一·后妃一》记载:“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

  明宣宗孙皇后一生波澜壮阔。她让小皇帝更改了仁宗时将京城回迁南京的成命;“土木堡之变”中,她让庶子朱祁钰继皇帝位,坚守北京,拒绝南逃,挽狂澜于既倒;景泰帝病危后,她果断支持“夺门之变”,让成年的太上皇重新复位,避免了帝位的再次虚悬和纷争。

  孙皇后毫无疑问是邹平人,但具体是哪个镇哪个村,一直没有肯定说法。青阳人认为,孙皇后是青阳镇青阳村人,证据是青阳村南有凤凰山,山上曾有“皇亲坟”,而这是孙皇后父亲孙忠的墓。

  时至解放初,孙氏家族还有人来扫墓。青阳村的守墓人为此享受从明到清10亩地的免税田。如今坟已在五十年代被毁,当时出土的碑文写着“邹平青阳”,故青阳认为孙皇后是老乡。在青阳关于孙皇后的传说不少,例如“怀抱凤凰、脚踩青龙”故事即是一例。

  红芽香椿 

  红芽香椿是邹平香椿的主要品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铁、钙、磷、粗纤维、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以色泽艳、香味浓、味道鲜、营养丰富而著称。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为香椿树早春发之嫩芽。每年春季谷雨前后,正是生机盎然、万物复苏时候,这时候香椿树发出嫩芽即可摘下食用,民间称之为“吃春”,一年就吃这一季。

  红芽春椿绿叶红边、叶厚芽嫩,犹如玛瑙、翡翠,以其做成各种菜肴,食之香味浓郁,营养丰富远高于其它蔬菜,是飨客宴宾之极好佳肴。邹平红芽香椿,如今已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长山山药 

  邹平长山著名土特产,悠久栽培历史——长山镇栽培山药始于唐代,距今有1300多年。

  2001年,长山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山药之乡”,目前全镇种植面积466.6公顷,年产优质山药1.4万吨,以高产、质优、营养价值高深受欢迎。

  长山山药的品种有老品种细毛山药、大毛山药、二毛山药、圆柱山药等,其中细毛山药品种最优。

  都说“冬吃萝卜夏吃姜”,那秋天该吃什么?台湾雅虎健康网站推荐:不论男女老少,山药都是秋季最佳滋补食品。

  长山山药块大粗直、营养丰富,是珍贵的保健型、无公害天然绿色食品,不但可以做菜做汤,还可以入药,有健脾补胃、润肺、生津等功效。

  用长山山药烹调出的美味,素来是大席压轴菜,如“拔丝山药”、“密炙山药”、“糖醋山药”、“罗汉果排骨山药汤”、“白鸽山药汤”等。

  青阳柿子 

  种植区域位于长白山脚下,这里以丘陵地形为主,山坡土质厚而肥沃,一年四季光照充足,还有丰沛地下水源,对柿树成长十分有利。

  青阳镇现存近万棵柿树,树体高大,树姿开张,都有500余年历史,所产柿子肉质细腻、无核多汁、甘甜如蜜,营养价值很高。

  青阳柿子既可生食、又可制饼,出饼率超过30%;还可制成柿干、柿角、柿汁;或加工为柿蜜、柿糖;或酿酒、制醋……青阳柿子及加工品有良好医疗保健作用,可治肠胃病、止血润便,对降低血压也有作用。

  而且,柿蒂可治呃逆及夜尿症,柿霜可治喉痛、咽干、口疮等;柿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芦丁、胆碱等物质,可做柿叶茶。

  “邹平白玉”芸豆 

  产于码头镇,是从当地种植芸豆品种中经系统育种定向选择培育出的优良品系。嫩荚白绿色,白色浅,绿色重;成熟后白色重绿色浅,老后不鼓粒。白玉芸豆每年4月初前播种,初花期在5月中旬,花后10天采收,播种后53天进入采收期,采收期20天左右,全生育期75天。

  现代医学认为,芸豆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促进脂肪代谢,润滑肌肤、养护头发并有效减肥等作用,是一种难得的高钾、高镁、低钠食品,尤其适合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脂、低血钾症和忌盐患者食用。

  邹平水杏 

  产于长白山区,以张高、贺家、姜洞一带品质最佳。邹平栽种水杏历史悠久,可上溯到隋唐,明清时曾为贡品。

  邹平水杏个大早熟、味甜香浓,素有“小满三日杏发黄”之说,四五月间水杏开始成熟,金黄饱满的水杏挂满枝头,伴着点点露珠,煞是喜人。

  一般单果重100克,最大超过200克,其形体如桃、色泽桔红、肉厚质细、甜酸可口,其中还富含糖、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可以润肺平喘、补脾益胃。

  “除了农产品,邹平还有哪些令人称道的特色美食呢?且看小编为你揭晓……”

  西董豆腐 

  邹平县西董街道孙家峪村及附近山村,村民们一直传承用山涧泉水和黄豆制作酸浆豆腐的民间工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西董豆腐采用传统酸浆点制,酸浆是豆花凝结后舀出的清浆,经三五天乳酸菌发酵而成。豆腐制作需要经选料、浸泡、磨浆、杀沫、滤渣、煮浆、点浆、压制等八道工序手工完成,制作过程中不加任何物质,保留原汁原味豆香。

  西董豆腐口感嫩滑、豆味醇香。好豆腐源于严格选料和优质用水,制作豆腐有“十分豆腐,九分在水”的说法,西董豆腐之所以拥有盛誉,除了优质大豆以及传统点浆技艺之外,还在于当地独特的优质山泉水(矿泉水)。

  西董镇以麦饭石矿泉水出名。麦饭石是一种质地松软、含水量大、并富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的优质矿石。用麦饭石矿泉水制作的豆腐,满足了人体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营养更丰富,口感更细腻。

  邹平人流传一句口头语:“不到西董,你吃不到真正的豆腐。”作为邹平人餐桌上的美味,如今西董豆腐早已走出西董、走出邹平,成为邹平首个省级非遗项目,并跟随着酸浆豆腐制作工艺第七代传承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传兵,走进北京城。

  被北京人称为“豆腐先生”的孙传兵通过不懈努力,克服西董山泉水和北京水矿物质含量不同导致豆腐味道不一样的难题,制作出“酸浆豆腐用水净化器”,成功做成“孙大嫩酸浆豆腐”,并在北京推出“酸浆豆腐宴”,食客络绎不绝。

  孙大嫩酸浆豆腐,源于豆腐先生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一个因为和老婆吵架引发的不得不说的故事……且说说看哈!

  孙大嫩酸浆豆腐之由来~ 

  

  山东省邹平县孙家峪村小北山的顶端,有一座突起的山峰,形似一个老头背着一个老太婆,据《邹平县志》记载,此山名叫“老浆背老婆”。

  这座山名的由来,源自一段美好而神奇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孙家峪村有一对孙氏夫妇,居住在小北山的半山腰,此处山清水秀、地肥水美,老两口以种瓜种豆为生。

  老孙头生性吝啬,常以豆浆为食,一日,夫妇俩又因喝豆浆发生口角,老妇人愤然回了娘家,老孙头上门赔罪,没能取得老婆的谅解。

  老孙头独自返家,发现三天前磨的豆浆变酸,不舍得倒掉,遂将酸豆浆掺入新磨豆浆内加热,奇迹发生了,豆浆竟凝结成了豆花,压制成豆腐后一尝,口感滑嫩,豆香浓郁。

  老孙头大喜,即刻奔至老丈人家,背起老婆回家吃豆腐,食后,老婆欣喜万分、赞不绝口,从此,夫妻和睦,并以做豆腐为营生,制作的“浆豆腐“备受民众喜爱。

  从此,老孙头用独有的“老浆”点制的豆腐,成了家家户户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肴,时间一长,很多体弱多病的乡亲们明显感觉身体壮实,干活比以前更有劲了,孙家峪也成了闻名遐迩的长寿村。

  随着“浆豆腐”的盛行,“老孙头”自然地被大家叫做“老浆头”。“老浆背老婆”的故事也成为了一段佳话。孙家峪村不但成为“浆豆腐“的发源地,而且这种古老神奇的“浆豆腐制作工艺”和“老浆背老婆”的故事也一同在当地广为流传。

  邹平豆汁

  在当地已有千年历史。它使用绿豆为原料,把绿豆筛选过后,经过淘洗、浸泡、磨糊、点浆、发酵、滤粉、沉淀、煮沸等工序加工制成,做出来的豆汁色灰绿、汁浓醇,味酸又微甜。

  豆汁宜热食,配以当地特有的辣咸菜丝,还有芝麻烧饼、焦圈(油炸果)或油条。

  早晨来这么一份早餐,既营养美味,又养胃解毒,还清火泄热,开启一天美好生活,真是再幸福不过了。难怪邹平人幸福感满满,每天都有豆汁驱走往日的“不幸”,精神饱满迎接新的一天……阿米豆腐~  

  台子火烧

  台子镇名吃。又叫“千层香油麻汁火烧”,是一种拥有百余年历史的齐东名吃。其前身是明清时期闻名天津卫的“天津大火烧”,经台子镇张氏家族改良,传承至今……

  一百多年前,台子镇曾有过号称“小济南”的齐东县城,但因为挨近黄河,“三年倒有两年淹”,于是县城居民外迁,其中有一位邹平少年张照吉,因为没钱没地没家人,于是跑到天津卫谋生,呆了十余年,学了一身本事。

  张照吉回到邹平,娶了媳妇,在媳妇帮忙之下,开始研究天津火烧的“缩小版”,结合本地人喜欢口味,他以调和面、麻汁、香油、花椒、大料和小茴香为主要配料,和面、裁面、擀面、刷料、卷面、揉捏、烘烤……

  经过千万次手指摩挲,台子火烧闪亮“出炉”,新出炉的火烧——外皮酥,里瓤成层,层层清晰;吃起来——皮香酥,瓤鲜嫩,外酥里润、香甜可口,不用配菜也是满口香。张照吉给自己的火烧起名为“齐东台子大火烧”。  

  七十多年前,一个叫张照吉的邹平汉子,每天下半夜就从台子镇出发,牵一头毛驴驮着小脚媳妇;挑一个担子装满磨推的面粉;背一个包袱收着花椒大料芝麻盐……赶往青城大集。

  天还未亮,张照吉和媳妇就已支起摊子,摊子冒起热气,千层香油麻汁火烧味儿也随之飘起来,号称18层的火烧,厚实筋道,一个火烧就能垫饥,2个饼加上1碗汤,2块钱就能喂饱肚子,买卖人都凑上来吃2火烧就1碗汤,然后开始一天的忙碌……

  如今,台子火烧已经传承到张继永——张照吉孙子身上。前身是“天津大火烧”的台子火烧在邹平落地生长、发扬光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天津火烧后人专门跑来找张照吉的儿子——张广祯学艺,将失传的手艺重新带回天津。

  台子火烧之百年历程,反映了邹平社会百年变迁,折射了台子镇人们百年生活。因此,台子火烧也被人们特别关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由县级上升为市级,并正申请省级。

  每到节假日,台子镇黄河大堤上就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这些骑车的驴友、自驾行的车友……在一路绿荫中次第而来,他们肯定要尝尝台子火烧,厚实醇香的滋味,正是台子人招待客人的美味。  

  青阳炒鸡

  青阳炒鸡以麻辣鲜香出名,红彤彤油汪汪的一大盆炒鸡,红辣椒、麻椒粒、花椒粒等,层层在鸡肉上层层铺展,扑面而来的麻辣味瞬间触动味蕾,食欲油然而生。

  夹起一块肉,先用舌尖去触,一种如同蝎子蜇过之后的痛感刹那而过;而后一股凉风吹过头皮,一阵发麻接踵而至;再然后,一股肉香透过痛感、麻感翩然而至,顿时不适感都落在脑后,唾沫从口腔四周涌来,又咬又嚼、又爱又恨、又痛又要,边急忙吃肉,边咝咝吐气,那种感觉,人们称为“死了都要爱”,恰如爱情……

  青阳炒鸡没有鸡汤,人们啃完了鸡肉、鸡爪,吃完了鸡肝、鸡胗、鸡屁股……剩下那点浓稠的鸡汁也不肯放过,卷着小饼沾着鸡汁亦是美味无比。

  吃炒鸡固然过瘾,但也要注意“上火”,搭配上梨汁吃炒鸡,酸酸甜甜、清清爽爽的梨汁,既清凉祛火,还能让鸡肉口感更上一层,这是当地吃货多年吃鸡经验哦,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青阳炒鸡,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中侯八炒鸡,最为有名。“侯八炒鸡”采用散养的优质土麻鸡为原料,精心炮制,其色泽红润、营养丰富、味美醇香、吮指回味……  

  说起青阳炒鸡由来,侯八(真名侯振勇,因行八所以称“侯八”)觉得完全是机缘巧合。据他回忆,当时是一位四川朋友来家做客,他正着手做一道辣椒炒鸡招待客人。这时候邻居找他,于是他扔下锅里的鸡先去给邻居帮忙,忙完后才想起鸡,顿觉麻烦上身,鸡要烧糊了怎么招待客人呢?

  没料到,锅里的鸡不但没糊,上面还铺满花椒(后来知道是馋嘴孩子想尝肉,不小心把花椒瓶打翻了,花椒全撒进锅里)。侯八把这盘已没有汤汁的鸡盛盘端上,客人一下子被扑面而来的鸡香吸引住并表示:我吃了30年麻辣菜,还不如这个麻辣味过瘾。

  后来,侯八在风景秀丽的宽阔地带搭起草棚,垒起土灶,就地取材选用漫山遍野放养的土鸡,当着客人的面现宰现杀,用农家方法劈柴小火炖制,一壶茶的功夫,一盆家常炒鸡就端上来了。酱红色的大块鸡肉,鲜亮的汤汁,火红的辣椒,浓郁诱人的麻辣香气……

  吃着炒鸡,再点上几道或拌或炒的田间野菜,简朴实惠的家常小吃,拿一张手擀小饼,边欣赏迷人的清山碧水,边呼吸清新的空气,由是,驱散一路风尘和疲惫,真是再惬意没有!

  这种吃法,伴随飞转的汽车车轮越传越远,“青阳炒鸡”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城里人带着家人、朋友,专门开车到这里来吃炒鸡,侯八的生意自然越来越红火。

  如今,青阳炒鸡以其麻辣味醇、质朴、实惠的风格,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吃青阳炒鸡成了邹平餐饮行业一张美味名片——不仅在当地异常火爆,而且已向周边济南、淄博、滨州、潍坊、博山等地辐射,大有冲出山东走向全国市场的趋势!  

  青阳宴席  

  青阳宴席被称为庄户人家的“宫廷菜”,即使在青阳当地也不容易吃到,除非是村里的婚宴或是招待远道来的贵宾,人们才能享受由26道菜组成的青阳宴。

  庄户人家的喜宴,怎么成了“宫廷菜”呢?这里有一个传说:  

  相传,嘉靖皇帝的生母是河南乌龙镇李凤姐,因为是平民,被正德皇帝遗忘在乌龙镇。嘉靖即位后,亲自赴河南迎接李凤姐回宫,准备在宫中庆祝母亲五十大寿。

  没料到,回京路上遭遇瓢泼大雨,于是一行人滞留在邹平青阳镇,阴雨好几天没停,太后寿辰也就只能在青阳过了。

  正在嘉靖为寿宴过于简单而发愁时,皇室一行人歇脚的万寿寺住持自告奋勇,请来青阳各村的老厨师,请他们各自献一道青阳镇的美食。

  在嘉靖怀疑的目光中,青阳大厨各显其能,用当地仅有的食材组成了满满一大桌的“青阳宴席”。太后李凤姐尝后,赞赏有加,“青阳宴席,百里不同。”从此,青阳宴席作为邹平美食闻名遐迩。

  青阳宴席发展到今天,已有500多年历史,第七代传人刘清文厨师对青阳美食了如指掌,他认为青阳宴席装满了青阳人的热忱,是庄户人家待客的“顶级配置”,那种,这种庄户人家的“宫廷菜”,是怎么配置的呢?

  历经历代青阳大厨的创新、完善,今天的青阳宴席形成了“四炒、四炸、四冷荤、四汤碗、八行碗、四大件”总共26道菜的基本格局。其中冷热搭配、荤素搭配、精细搭配,称得上是集体智慧的积淀。  

  “四冷荤”,指的是凉拌牛肉、鸡胗、肚子、烤肉。再添上鸡蛋卷,撒上香菜,这四个凉菜像是画卷一样就在八仙桌上展开。

  “四炸”,指的是鱼、虾、藕合、肴豆腐。炸鱼意蕴年年有余,肴豆腐选用青阳酸浆豆腐,炸出来稀而清亮,口感爽滑鲜香。

  “四汤”,指的是四个小汤菜,用丸子、莴笋、芹菜、香菜等制成。

  “四碗”,指红烧肉、排骨汤、肉丸子汤和鱼汤。

  “八行碗”,指长丸子汤、大鱼汤、红枣莲子汤、鸡蛋汤、椰子肉、扇贝汤、鸡汤、圆丸子汤。行碗里的汤都是原味老汤,是青阳厨师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精心熬制才有的好味道。

  “四大件”,指的是宴席最后上的四个大碗,第一个大件红烧肘子肉,这是整个宴席高潮的标志性食物,上了这大碗肉,主人家就需挨桌敬酒了。  

  青阳宴席食材并不丰富,但是做法精致,满满的都是主人家待客的“净心巴意”。在青阳,同一种食材可以做出好几种味道。比如一只鸡、一条鱼的不同部位会被做成不同美食。

  而且,青阳宴席采用小盘子小碗样式,这正是庄户人家珍惜粮食却又热忱待客的表现。厨师用自己的手艺,使用农家有限食材烹制节俭而不失丰盛的大餐,从而把主人待客的诚意奉献给客人。

  当地人说:吃上一次青阳宴席就像是过大年了。有民谣为证:“宴席前几顿饭厌食,宴席后几天不思茶饭”。垒起七星灶,铁锅煮醴泉;摆开八仙桌,坐定太师椅——青阳宴席马上开席……  

  段桥清水丸子

  这是邹平当地过年菜,是明集镇段桥村一道颇有名气的地方菜肴。段桥丸子,相传与晚唐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及其父亲段文昌有关。段氏家族在历史上是当地名门望族,段文昌曾经官至宰相,他把家乡段桥丸子以及制作工艺推荐给宫廷,而后经御厨改良又传回段桥村,由此,段桥丸子名震天下。

  如今,段桥丸子,成为当地除夕家宴中的压轴大菜。丸子,团团圆圆,又有“完美完整”的美好含义。在段桥村,历经岁月洗礼,如今,制作段桥丸子的人家,只剩下十来家,十分难能珍贵。

  因此,每年临近过年,当地专业制作段桥丸子的人家就要开始辛勤劳作,通过多年制作丸子经验,诚心诚意为人们的团圆家宴上一道嫩滑鲜美、弹性十足、清爽清香的段桥清水丸子。  

  邹平纸皮包子

  源于明集镇高家村的一道邹平特色美食。纸皮包子由邹平高氏传人代代相传,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清朝乾隆办宫廷“千叟宴”,就用过纸皮包子。

  在高氏传人传承中不断创新改良,结合先进营养配方工艺,如今的纸皮包子可称得上“皮薄如蝉翼”,而且“口感筋道”,馅多味美。可不,30克的包子皮要容纳90克的馅料,再名副其实没有了~

  纸皮包子,为什么它的皮那么薄呢?怎么就是那么薄呢?原来,它就是使用长山细毛山药,以其汁液加上蛋清和盐和面,这样擀出来的皮柔韧、通透而有弹性,而这神奇的薄面皮——就是纸皮包子三百余年的包子之魂。

  纸皮包子之所以那么好吃,除了独特和面工艺之外,对馅料也有也一定要求。通常情况下,馅料可荤可素,要求切馅刀工要精良,最常选用无矾水晶粉条做馅,由是蓬松饱满、晶莹剔透、口感活跃。

  邹平纸皮包子不仅可以像平常包子那样上锅蒸,还可以像上海生煎包那样——用平底锅加少许油煎,煎的过程还要倒入生粉水,焖熟出锅后的纸皮包子色、香、味、形俱佳,堪称山东大包中的极品美味。

  2014年“美食山东—家常菜”大赛的潍坊、东营、滨州赛区,纸包皮子荣获第一名,果然是老百姓钟爱的“山东味道”,2015年纸皮包子获省商务厅授予的“齐鲁名吃”荣誉称号,2016年纸皮包子的手工制作技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话说,纸皮包子之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邹平纸皮包子之由来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宫内盛行吃包子。

  原本稀松平常之事,谁曾想,因一时疏忽的小宫女,竟因包子惹了大麻烦。御宴中,小宫女错把皇上爱吃的韭菜包子,端到修行礼佛的皇太后面前,吃了韭菜的皇太后勃然大怒,此乃对佛祖之大不敬,这还了得,乾隆爷尴尬,小宫女亦因此被逐出宫门。

  郁闷的乾隆爷传来营缮司郎中高御厨,命他三十天内做出,凭肉眼就能识别出馅料的包子。

  高御厨难为坏了,自古包子就是厚面皮包裹馅料的食品,总不能把馅料置于面皮之外吧?接到御旨的高御厨寝食难安,这可是掉脑袋的事儿啊!

  十五天飞纵即逝,毫无头绪的高御厨认为此劫数难逃,他告假回到家乡山东邹平,一想,跟父老乡亲道别;二想“死马当活马医”,悉心向当地厨艺面食名家请教破解之法,最终高御厨用当地细毛山药独特的粘性汁液来和面,研制出薄如蝉翼,筋道耐拉的面皮。

  用这种面皮做出来的包子,色白油亮、皮薄如纸、肉嫩油丰、馅大丰硕,透过面皮隐约可见白的豆腐、绿的韭菜、红的萝卜、黑的木耳、黄的鸡蛋等各种馅料,口感奇佳且色泽鲜亮极具观赏性。  

  乾隆爷食后龙心大悦,赐御名:“纸皮包子”,并把那一年的“千叟宴”交由高御厨主持操办,点名必须有“纸皮包子”。由此,“纸皮包子”口口相传、名满天下。

  沧海桑田几百年,“纸皮包子”的制作秘方由高氏后人世代传承至今,现代传人高文霞结合传统工艺,辅以当地的酸浆豆腐及无矾粉条做馅料,制作出,皮薄如纸、口感筋道、馅大味美、营养健康的纸皮包子,深受大众喜爱。  

  尹老三驴肉

  “但说龙肉虚乌有,人间问鲜尹老三。”这说的是如今已入选“山东老字号”的邹平尹老三驴肉。根据尹老三第九代传人尹宝军的介绍:尹老三,是一个具备独特文化内涵的驴肉品牌,其中“尹”是家姓;“老”代表传统工艺、老字号;“三”代表德先、汤鲜、肉鲜。  

 

  尹老三驴肉的来源,据《邹平传说》、《好生乡志》记载,尹氏驴肉始于清朝。清初,好生乡是一个有名屠宰之地,村里多数人以屠宰为生,尤其是尹家人,个个都拥有做驴的好手艺。

  可是,村里一朝得了瘟疫,久不得治。一过路老道指出“杀生”是罪孽,“上天有好生之德”。于是,尹家人关了驴肉铺开起“好德居”。

  1751年,乾隆经过济南府长山县院山寺,眼见有处菜馆,牌匾上书“好德居”,宾客满座却无人点菜。一打听,原来都在等主人家开饭,要蹭点驴肉,并说这驴肉是下酒菜之极品。

  乾隆叫来店主盘问,原来是尹家人不忍丢下老手艺,因此偶尔做来自己享用,但不对外售卖。

  于是,乾隆决定尝尝这有口皆碑的“尹氏驴肉”,吃完之后大为赞赏,并且说:“既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也垂涎于这鲜美的驴汤,何况百姓乎。独乐不如众乐也,只是万事皆有度焉”。此后,“尹氏驴肉”的招牌才重新挂起来。  

  尹宝军说,尹家驴肉采用传统做法,木柴铁锅熬煮,再配以祖传中药秘方。毛驴选用壮年毛驴,肉质好的同时煮制过程中容易吸收大料。祖传秘方是由三十多种中药材配成,虽是中药材熬煮而成,但驴肉吃起来没有药味只有驴肉的鲜味,药的功效还在,同时保留驴肉的原香味。因此,来店里就餐吃驴肉的客人每天都是络绎不绝……  

  2014年,尹老三餐饮有限公司已有260多年的“尹老三”品牌被山东商务厅授予“山东老字号”称号,这是邹平县首个被授予此荣誉的品牌。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