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务会车里开田间地头写文书 沂源东里法庭采访记
【编者按】
近日,山东省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框架已架构完成,改革进入扎实推进阶段。淄博作为改革试点城市,先试先行。14日,鲁中网记者来到距离淄博中心城区近200公里外的沂源县人民法院东里法庭进行采访,跟随基层法官翻山越岭、进村入户,用镜头记录下他们日常工作情况,展现基层法官风采。
沂源东里法庭。记者 孙晨 摄
文/图 记者 孙晨 通讯员 张玉杰 刘雪丽
14日清晨,淄博最南端的沂源县城被雾霾笼罩,一片灰朦。7:30,距离上班时间还有一小时,东里法庭法官齐元林与同事就已赶往单位的路上。由于工作地点较远、山路难走,他们不得不提前一小时就得出发。
沂源东里人民法庭是沂源县人民法院三个派出法庭之一,距离沂源县城43公里,也是沂源乃至淄博最偏远的基层法庭。法庭现有法官5人,负责辖区东里、西里、张家坡、中庄四个镇的民事、商事案件审理工作,年内案件量达800多件,除去周末假日,平均每个法官每两天就得办一个案子,成为沂源法院办案最多的法庭。
车子离开了县城,在乡间路上行驶。利用路上的时间,东里法庭崔宝利庭长在车上组织同事们开庭务会,对接下来一周的工作进行安排。根据安排,法官齐元林今天要去法庭20多公里外的西里镇薄板台村,为那里的一户遗嘱财产继承纠纷案进行调解。汽车行驶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窗外,一排排枯叶落尽、光秃的树木很快进入视线又很快消失在脑后。8:30,汽车开进东里法庭院内,齐元林和他的同事们下车后,开始着手准备资料和文件,投入各自工作。
车子行驶在山路上。记者 孙晨 摄
20年基层法庭工作 去过沂源95%的村子
上午9:00,记者跟随齐元林离开东里法庭前往薄板台村和柳花峪村。警车在蜿蜒的山路中穿行,有些地方只能允许一辆车通过。
今年42岁的齐元林,一直工作在基层法院一线。20多年里,沂源县法院派出的悦庄法庭、鲁村法庭、东里法庭都过老齐的身影,因为工作他跑遍了沂源95%的村子。“一年最多的时候能办190多起案子,现在还好,有了汽车,多年前他们都是骑着摩托车外出办案,一年下来能跑两万多公里。”齐元林说。由于基层案件多是些民事、商事纠纷案件,案件虽小,但很琐碎。“断案容易,让当事人明白难,亲戚邻里纠纷的案子不容易办。”齐元林说。闭门羹、当事人不理解闹事,对于齐元林和他们的同事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一个传票接连几趟都送不下,上门调解五六趟是常有的事儿。”
车子一路行驶,进入大山深处,路越来越难走,车子也颠簸的厉害。在路上,齐法官向记者介绍了这家人的情况。这个案子的当事人董照平可谓是东里法庭的老熟人,齐法官给他办过四个案子,前前后后去他家五六趟,每趟都得来回走40公里的山路。
齐元林在西里镇薄板台村当事人董照平家中向高位截瘫的董照平了解情况。记者 孙晨 摄
今年46岁的董照平,2009年农历十月初一骑摩托车上坟时,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一直卧床,主要由他姐姐照顾。他现在所住房屋是他与父亲在世时共同生活期间翻建的。由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董照平想将所住房屋赠与姐姐,感谢常年照顾之恩,但哥哥董照玉以父亲生前留有遗嘱,将房屋赠与长孙董京伟(董照玉之子)为由阻止,双方争执不清,一怒之下董照平将哥哥告上了法庭,要求撤销遗嘱。
齐法官告诉记者,当事人董照平,在发生车祸之前谈过一个对象,并已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举行婚礼,发生车祸后,女方曾在东里法庭提出离婚,法院判决了不离;2014年,董照平不忍心继续拖累女方,主动提出离婚,东里法庭上门调解离婚结案。齐法官说,女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后,主动将1000元钱掖再董照平的枕头下,掩面哭泣而去,合议庭成员出于同情,也分别给原告捐了款;之后,原告经常与法官电话联系。现在的继承纠纷,就是原告通过电话联系法官,法官上门立的案。
齐元林向董照平的哥哥了解情况。记者 孙晨 摄
上午9:20,记者跟随齐元林来到董照平家中。这是一处只有四间北屋的民房,庭院杂乱不堪,房后后有个冷库,地位置较好,能值个十万块钱。董照平住的是中间的一间,屋里没有像样的家具,一个大头的25寸电视机是这里边最值钱的家当。进屋后,齐法官来到董照平床前,向他了解情况,并将被告董照玉也叫至跟前,进行调解。然而调节并不顺利,董照玉认为房子是父亲生前财产,按照遗产继承;瘫痪的董照平认为,房子是他和父亲共同的财产,有属于他的一般另外一半属于共同财产需要跟兄弟姐妹一块继承,双方就房屋财产所有得说法各执一词,期间几度陷入争吵。时间一点点过去,齐元林分别对双方接行交谈。“今天调解下来的可能性很小,这也是事先预料的,主要是摸摸情况,由于没有第三方等条件,这份遗嘱不具有法律效力,目前遗嘱撤回判决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双方财产分割问题,如果无法调解还得继续走法律程序。”齐元林说。
碎石路上行走比较困难,一不小心有可能踩滑摔倒。记者 孙晨 摄
果园里齐法官写文书。记者 孙晨 摄
踩着碎石山路进村送达 田间地头写文书
上午10:35,记者跟随齐法官离开薄板台村,前往20公里外的柳花峪村,为那里的一位当事人送达传票。这是一起离婚纠纷案件,当事人一直不肯出庭。“离婚案件大约能占到我们法庭整个案件的四分之一,离婚案件涉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多重问题,但当事人不出庭的话很难审理。”齐元林眉头一紧。这是他们为这个案子第六趟来到这个与临沂搭界的小山村。“这个村在半山腰,以前来的时候车没法开进去,最后一里地需要徒步才能上去,之前有几次都没见上当事人。”齐元林告诉记者。11:04分,记者跟随齐元林来到当事人家中,虽院门敞开但当事人不在家中。齐元林通过墙上的电话号码拨通了当事人的电话,得知他在山上的桃园里干活。“来一趟了怎么也得见上人。”齐法官一边说着一边往山上走去,踩着地上的碎石上山找去。这根本算不上路,只是坡度递增较为平缓,人们可以沿此上山,一路走来,踉踉跄跄,稍有不慎就能踩滑摔倒。齐法官一直走在头里,时不时的打电话询问大体位置。在快到山顶处的一处用石头垒砌的地里找到了当事人,他正在修枝。当事人不善言谈,见到齐法官到来有些抵触,见面后一直重复着“不想离婚”,“离婚先把拿走的钱还回来”这两句话。齐法官向当事人解释了其中利害关系,让他把自己的委屈和事儿带到法庭上“拉个明白”,如果不去,问题更得不到解决,钱也要不回来……就这样一点点跟当事人“算账”,当事人也渐渐的明白了。一番解释后,齐法官把公文包放在地上垫着,开始写开庭传票,并将其交到当事人手中。此时已是中午12:07……
齐元林在柳花峪村上山寻找当事人,送传票。记者 孙晨 摄
当天,东里法庭丁秀春法官前往张家坡便民工作站处理张家坡镇邵家峪村宅基地纠纷一案;又到张家坡桃花坪村回访委托调解的赡养纠纷一案……
王加贵法官开庭审理中庄镇于家北坡村财产损害纠纷一案……
崔宝利、张亚坤在诉讼服务大厅接访、登记立案……
将传票递到当事人手中。记者 孙晨 摄
下午五点多,天已黑,东里法庭法官返回县城。记者 孙晨 摄
【记者有话说】
全国司法体制改革、山东省司法体制改革明确指出,没有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再科学,也难以实现司法公正。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是建设高素质司法队伍的制度保障,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必须牵住的“牛鼻子”。我通过一天的采访,记者对于基层法庭法官的工作有了一个直接的体会:除了过硬的业务能力之外,做好基层司法工作关键让老百姓从心里底里明白案件本身的情况以及其中利害关系,鸡毛蒜皮,事儿不大,但对当事人来说事事走心,断案容易,既断了案子又让当事人顺心不易。这就需要基层法官工作时用“决心、细心、用心、恒心、耐心”五颗心来换取老百姓的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