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滨州网
2024-09-26 15:52:31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滨州市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8.8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41.7:48.6。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滨州实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经济领域到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巨大转变。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滨州市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自1952年以来,滨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3.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6%。人均GDP由1952年的63元上升至2023年的79738元,年均增长8.3%。三产结构由1952年的84.9:6.5:8.6,调整为2023年的9.7:41.7:48.6,产业结构大幅优化。
产业结构内部良性调整,行业结构趋于优化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5年来,滨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1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03.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5%。农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从产值情况来看,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51亿元,其中农业占43.8%、林业占2.6%、牧业占32.9%、渔业占20.7%,农业所占比重较建国初期下降48.2个百分点,牧业、渔业占比逐年提升。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2023年滨州市粮食产量达到383.73万吨,蔬菜瓜果、肉禽蛋奶、渔业产品等品种丰富、供应充足。
第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75年来,滨州市第二产业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0.0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300.4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5%,高于GDP年均增速4.3个百分点。新中国成立之初,滨州市工业、建筑业均处于萌芽状态,就增加值总量而言,差距不大,但是经过多年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建筑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尤其是经过1993—2006年“工业产业高速发展时期”,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近年来,我市第二产业中工业、建筑业增加值比例稳定在9:1左右,工业在我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比重不断提高。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465.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4%。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103.04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9%。
第三产业内部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75年来,滨州市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0.1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515.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6%,高于GDP年均增速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不断调整,部分传统服务行业占比不断下降,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2023年,滨州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720.6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6%。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市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县域经济良性互动,差异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支持促进经济强县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2023年,滨城区、邹平市、博兴县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3.4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4.9%,占据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各县市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特色优势、产业优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沾化冬枣、惠民绳网、阳信肉牛、博兴厨具享誉全国。2000年以来,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均在8.5%到11%之间,县域经济呈现协同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滨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不断升级,县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全市经济规模、发展质量均有质的飞跃。下一步,全市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1+1188”发展格局,突出“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聚力打好打赢“三大战役”,加快建设品质滨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