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4-06-26 18:23:00
鲁中网淄博6月26日讯(通讯员 孙林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村庄正在慢慢消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情无处可依,乡愁,因为没有了“乡”,只剩下“愁”了。“九曲回转安澜处,万里黄河最高青”,高青作为高苑故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是无数游子日思夜想的乡愁。近年来,高青县聚焦乡村“著名”,让乡愁的“乡”有处可寻。
制定“乡村著名”喊你来 “高青地图”等您绘宣传海报,广泛宣传动员,逐步形成人人可参与、人人有作为的“乡村著名”局面;依托志愿者和公益慈善资源,搭建起县-镇-村三级地名文化保护志愿服务平台,将地名文化保护志愿服务项目纳入高青县志愿服务统一体系;以高青县黄河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为纽带,连接志愿服务社会组织、高青县黄河地名文化研究学会、高青县地名专家、驻淄高校人才等优势资源,定期开展黄河地名文化保护系列活动;建立高青县地名文化保护专家库,利用专家优势,深入挖掘整合黄河地名文化元素,让黄河地名文化“实”起来、“立”起来、“活”起来、“传”下去,展现黄河地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开展工作部署会、推进会、培训会,制定“工作配档表”,定下工作总基调;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选取部分镇(街道)、行政村作为“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试点,指导试点单位深入挖掘辖域地名文化,起好新时代道路名;联合高青县交通运输局,开展“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建立地名信息协调共享机制,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标准地名地址管理服务体系和寄递服务网络;县镇村三级联动采集乡村地名,分批次上传“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专人负责审核入库,实现动态更新。
创新实施“地名+”模式,促进多方共建共融,助力乡村振兴。深化“地名+产业”,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立足“高青菠菜”、“寨子西红柿”、“大官葡萄”等“乡字号”、“土品牌”打造,深挖高青特色优质农产品,开启“高青甄选”农副产品线上推广,推动农业大县变强县。深化“地名+文化”,构建乡村精神家园。实施黄河地名文化“记忆工程”,加强黄河地名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黄河滩区迁建、黄河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融合;整合漫修堂、述青藏古馆、镕古拓片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黄河地名文化元素,彰显黄河地名文化的时代价值;丰富地名文化载体,将地名文化宣传与文创相结合,制作“地名高青·大河传承”明信片、高青文昌阁雪糕等文创产品,宣传人次达5万余人,增强了地名文化建设知晓度、参与度。深化“地名+旅游”,注入旅游品牌活力。持续举办露营节、音乐节、黑牛节、龙虾节、美食节等系列活动,打造旅游精品专线;积极培育乡村地名文化发展阵地,以“集大成”形式亮出“乡村文化菜单”,体验民俗文化、探寻古村底蕴、感受农村新变化,实现旅游经济“活化”乡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