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3-12-13 15:26:31
鲁中网淄博12月12日讯(记者 邢凯萌 通讯员 张潇潇)创新离不开人才,高等院校是一座城市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搭建校城精准有效对接平台,实现校城双方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是一座城市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战略之举。
淄博市自2016年实施校城融合战略以来,与驻淄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平台320余个,达成校企合作计划项目497个,带动研发投入11亿元,科技转化产出210亿元,为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我们将积极支持高校建设,构建交流合作机制,支持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不断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以校城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淄博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英涛表示。
充分发挥“高校所长”,精心培育校城深度融合“策动源”
近年来,淄博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驻淄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将融合范围覆盖到11所驻淄高校,旨在拿出最优的政策举措,打造最好的创新环境,为校城融合战略实施提供最有力的政策支撑。
同时,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和科研团队,高标准建设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等实验室,组织攻克“增强网络与高性能氢燃料电池质子膜制备”等关键核心技术14项。校地合作共建的山东理工大学齐创大厦,成为淄博深化校城融合、科教融汇的又一标志性成果。面向全市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氢能等20条产业链“一对一”组建专家顾问团,聘请138名教授担任链条顾问,为淄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定制化”“链条化”服务。
优化引才“绿色通道”,涵养人才和城市双向奔赴“强磁场”
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靠高质量的人才。淄博市构建完备的招才引智政策体系,出台“人才金政50条”“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25条”“技能兴淄26条”等政策,将驻淄高校人才引进纳入市级人才政策支持体系,37名教授通过淄博企业入选国家和省重点人才工程,49人入选“淄博英才计划”。为驻淄高校全职引进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725名,并且,还对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就读幼儿园、小学、初中段子女,根据意愿在全市范围统筹安排入学,解决人才来淄工作的后顾之忧。
淄博职业学院新近签约青年人才张娜娜说:“我对淄博求贤若渴的人才引进政策有切身体会,这是我来淄工作的重要原因。”张娜娜入职以来,淄博市和学院从个人发展、团队建设等各方面都给予她大力支持,为她团队的科研工作实现了无缝衔接,让她能心无旁骛地把基础研究挖深、挖实,也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出科研力量。
紧密围绕“企业所需”,加速打造成果转化“新引擎”
高校人才成果找不到市场、市场找不到科技解决方案的情况普遍存在,也是校城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淄博市全面推行“揭榜挂帅”制度,企业将技术难题、重大需求等向社会发布需求榜单,还对发榜额500万元以上项目,给予最高揭榜金额3%的补助资金,并根据项目推进情况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人才贷”支持,提供揭榜保障。2022年以来,88个高校专家团队、101家企业参与“揭榜挂帅”。我市鲁维制药发布的揭榜难题,由3家高校“组阁”揭榜,并获省重点研发计划1000万元支持。同时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副总”“一人双岗”模式,500余名高校教授担任市域企业“科技副总”,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难题260余项、转化成果130余项,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16亿元。
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地成果联合支持计划,鼓励更多高校研究成果在淄落地转化。全市300余家企业与各驻淄高校开展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类项目,其中,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团队研发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专利在淄博企业实现转让,专利费达5.2亿元,创造了全国转让专利独占许可使用费的最高纪录。山东理工大学兰玉彬教授牵头成立的淄博市精准农业航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成500亩生态无人机植保农场,使我市在现代高效农业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校企联合实施科技人才项目345个,斩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68项,其中国家奖4项、省级一等奖11项。
精准聚焦“产业所向”,全力打造校城深度融合“孵化器”
留下高校人才、加速成果转化,落脚点都在产业升级发展上。一直以来,淄博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聚焦“四强”产业,深入实施驻淄高校专业调整优化工程,共新增和调整专业123个,遴选40个品牌专业重点建设,市财政给予每个专业最高400万元支持。组建职业教育集团19个,与市内500余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设46个高技能人才订单班。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每年面向社会培训职业技能人才达10万余人次。同时,聚焦重点产业布局,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精准农业航空研究院等特色学院。与驻淄高校共建了智能制造、区域环境监测、应用药学等16个研究应用型平台,打造了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精细陶瓷4个公共实训基地。
在此基础上,积极建设产教联合体和共同体,围绕产业园区打造产教联合体16个,山东理工大学与齐鲁化工产业园区、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与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产业基地等强强合作,开展实体化运作。围绕我市20条重点产业链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共同体,其中牵头成立的高端装备、新材料产教融合共同体入选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产教融合共同体。
相得益彰,携手并进。下一步,市教育局将聚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构建科、教、产、才深度融合大格局,探索校城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交流融合,创造更多落地生根的合作成果,携手打造校城融合发展“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