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览新闻
2024-09-01 10:05:05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要求,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机制。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市如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一致、相互支撑?
“从组织部门职能出发,建立以人才链为总牵引,深化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四链’融合机制。”8月30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重点探索建立一体化推进机制。联合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门力量,深化人才科技项目一体化招引,建立一体推进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安排和集中决策一体推进重大事项。
此外,创新更多协同融合举措。持续做好“揭榜挂帅”“科技副总”“产业解链”等优势工作,聚焦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研究制定人才支撑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启动“四链”融合百企提升计划,常态化举办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精准对接引进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优质人才项目。
更为关键的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抓牢淄博人才集聚节点建设契机,持续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三年回引计划”“产业领军人才精育计划”“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健全完善产业人才梯次培养、精准支持体系。定期梳理摸排对产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性强的优质人才项目,进行重点关注、优先支持,精准匹配科技和人才政策,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图为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交流
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英涛表示,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切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和环节之中,优化五育融合路径,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可靠接班人。
聚焦扩优提质,建设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扩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供给,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动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实施特教学校质量达标行动,加快孵化一批新优质学校。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加快推动高等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实现产教“双向奔赴”。打造创新型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品质教育。
据了解,我市以教师职称分级聘任、教研员任期制等系列改革撬动教育队伍管理变革。推行“职级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中小学职称分级聘任改革,近两年,持续深化全市教师职称分级竞聘机制,全市24320名教师高聘岗位,3386名教师低聘岗位,同时,推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聘,聘任期满后,对受聘人员完成岗位职责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作为下一轮岗位聘用的依据。
还创新专兼职教研员配备机制,突破教研员终身制,健全“优进优出、能上能下”使用办法。建立“1支专兼职教研员队伍组织引领、1批学科基地校示范带动、N个联系校学科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1+1+N”学科发展共同体,实现先进教育理论与一线操作实践紧密衔接,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火车头”牵引带动作用。
当前,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已成为支撑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必须加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市科技局将切实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整合全市创新要素和科技人才资源,系统性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熊欣表示,将聚焦有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改革,着力构建科技“大统筹”“大服务”工作格局,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政策供给,培育一批重点企业,策划一批重大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有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改革,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助力企业实现差异化快速成长,持续壮大全市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聚焦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推进改革,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布局建设一批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培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极打通供需双向堵点,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今年以来,我市聚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例如,聚焦精准服务产业创新,统筹整合全市创新要素和科技人才资源,编制产业链创新图谱。在国内首先引入中科“双百工程”,围绕全市20条重点产业链,逐链编制以“产业链全景图、区域分布图+创新平台清单、创新人才清单、创新成果清单、技术需求清单、创新项目清单”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创新图谱,为实施科技招商和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精准指引。现阶段,创新图谱已在产业链招商过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通过氟硅材料产业图谱锁定的“医用氟碳特色原料药及其创新医疗产品研发”成果,项目已正式落户我市,补齐了氟硅材料产业链在医用、医疗器械应用领域的短板;对照机器人产业图谱引进的“智能农业机器人”项目,已与我市遨博机器人达成合资成立企业意向,将有效拓展我市机器人产业下游应用。
图为在我市承办的“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上海赛区活动上,我市充分发挥创新图谱作用,精准引进人才和项目。
奋进正当时,聚力谋新篇。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我市正全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以教育孕育未来,以科技彰显实力,以人才引领未来。(本报记者综合)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