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人

 来源:

小字体大字体

 摘要: 

  桓台 张作鹏

  火车站广场上,候车的人流像候车室的一条大尾巴,甩出了几个不规则的“S”。这时,一个乞讨的老太太从“尾巴”根捋过来,急匆匆地,例行公事一样到了我和女儿跟前,停住了:念叨着“行行好吧,行行好吧”,一只手像耙子一样张开着,另一只手上,有两三张一元纸票半藏半露。女儿没让她失望,从钱包里抽出几张一元纸票,放进她手里。老太太的眼睛变亮了,张着耙子一样的手,例行公事地念着口诀,又匆匆捋向尾巴稍。本想说女儿几句,张张嘴,忍住了。

  广场一角,又碰到一个“守株待兔”的乞讨者,坐在马扎上昏昏欲睡,身前散落着几个小钱。广场上人来人往,但没人停下看一眼。

  这两个心不在焉和昏昏欲睡的乞讨者,让我想起了儿时记忆里的“大姑娘”。“大姑娘”,男,三十多岁,头发“张牙舞爪”,衣服上有补丁破洞,趿着一双烂鞋。“大姑娘”一进村,我和小伙伴立刻围上去,齐声唱:大姑娘,巴王的,挎着篮子进村了。大姑娘,不干活,拖着棍子要吃的。而后,尾随着“大姑娘”看他一家家乞讨,一家家乞求,他说:大爷大娘给口吃的吧!我们齐声附和:大爷大娘给口吃的吧!那时,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好人的标准是勤劳善良,不劳而获的“大姑娘”是不值得同情、不值得可怜的。看见关紧大门或柴门的人家,“大姑娘”是不叫门讨要的。那时的村风不但疾恶如仇,而且疾懒如仇。有的人家,半块窝头没打发“大姑娘”,偏要打发他几句做人的道理。年纪轻轻的,一把子力气,不傻不缺胳膊不缺腿,干啥不好,非要饭,真没出息!我们齐声附和:“大姑娘”,没出息!“大姑娘”长着耳朵,能听见,有嘴巴,会说话,听了这样的数落,却不气不恼,嘿嘿笑着,走了,似乎很受用。好吃懒做的“大姑娘”一直以讨饭为生,后来上了年纪,村里照顾他无儿无女,送进养老院,他却过不惯那种衣食无忧的生活,偷偷溜出来,依旧要饭。现在我才明白,“大姑娘”乞讨的不只是“那口吃的”,他是真的热爱讨饭这个“职业”!

  四十年弹指而过。四十多年前,我眼中的可怜人,全世界就一个不值得可怜的“大姑娘”;四十年过去了,却有越来越多的可怜人出现在身边,出现在网络、电视和报纸上。当越来越多假冒的可怜人被曝光、被揭穿,露出丑陋的真面目,我的心肠也越来越硬,甚至连辨一辨“可怜人”真伪的耐心也失去了。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欢迎拨打鲁中网新闻热线0533-5355377,或关注鲁中网小鲁哥微信公众平台(lznewscn)发送。线索奖由硅元瓷器赞助,最低50元,上不封顶!硅元瓷器,“第一国窑”,走进中南海三十年!

分享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