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3-06-21 10:35:30
鲁中网记者 孙蕊
地名是地理坐标,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精准定位。地名也是文化基因,在大地上镌刻着历史乡愁。地名蕴含着历史文脉,它的背后是往往是一段历史、一段故事,是城市文化风物的凝练表达,具有着浓郁的文化和情感色彩。
就如博山,古称“颜神”“颜山”,到今日还能在博山地图中找到相关地点。这座小城至今仍流传孝妇颜文姜的故事,一本《颜山杂记》也成为博山早期地方志的史料参考。通过小小的地名,历史与当下、古人与今人相互交汇,让颜神文化的长河至今仍旧奔涌。
近年来,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一线基层,越来越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地名作为历史文化“活化石”,其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显著。
三个关键字解读地名轶事
通过对地名背后的文化脉络进行梳理,解锁地名的文化魅力,博山区编纂了《博山地名故事》。全书精选了与博山地名相关的150篇故事,三百余页的故事集在纸上重建了这方土地的文脉和乡愁。
细看《博山地名故事》,倒是发现了博山这个地方的三个关键字。
第一个字是“奇”。 博山流传最广的就是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博山的不少地名都与颜文姜相关——颜文姜打水的地方叫王母池、歇脚的地方叫皇露泉……此外许多地名背后还有着奇特的神话故事,比如为了感谢治病救人的白芍仙子,“掩地”改名为“掩的”;为纪念治水英雄大禹,将驻扎的山头命名为禹王山……神话加持下的地名,更具独特地域魅力。
第二个字是“义”。自古以来,博山名人义士为了守护这片土地抛洒热血。如今的福山曾名复山,就是为了纪念晚清时期反清义士刘德培。当时,刘德培率领起义军鏖战四年,抗粮拒款保护黎民平安,最后兵败身死。当地的人民就取刘德培“造福人民”的起义口号,将复山更名为福山。
第三个字是“美”。在《博山地名故事》中记载了不少美景,比如桃花遍峪,泉水潺潺的桃花泉;群峰环绕,碧波荡漾的淋漓湖;青山夹峙,泉水汩汩的秋谷……如今这些美景留存至今,丰富了博山区的自然生态。
《博山地名故事》是一本抢救性保护的文集,它凝聚了热爱乡土的村民、学者的心血,也将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细细品读之后,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古朴与神秘。
一个小程序呈现村志乡愁
地名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承载游子的乡愁,当置身处异乡听到故土的名字,总会心有涟漪。博山区民政局为留住乡愁,传承颜神文脉,推出了全市首家区级地名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博善地名”小程序。
据博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崔涛介绍:“我们用十个月时间搭建了博善地名小程序,并将二维码逐一镶嵌到每个地名标志上,群众只需拿手机扫一扫,即可了解此条地名的来历、沿革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传统地名向数字地名转变,旨在打造属于博山区的地名数字博物馆。”目前,“博善地名”小程序已经收录了博山区10个镇(街道)和200余个乡村地名的来历、含义、历史沿革、全景图像,实现了200余个农村居民点地名电子标牌实现全覆盖。
“博善地名”小程序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查阅家乡历史。还能在浏览时随意搜索切换,跳出本村庄之外进行全域的选择和拓展延伸。
不可否认,博山地名乘着互联网普及的东风,插上了“数字翅膀。“博善地名”小程序不仅让博山深藏多年的地名故事得以与年轻人见面,更通过全景图像的方式记录着村庄的变迁,让博山历史文化更加打动人心。
两个巧联动推进文化科普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地名故事随着时光飞逝埋藏在历史长河中。任由奇谈趣闻就此消亡,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保护地名文化,科普地名故事,离不开生活应用。只有广泛地宣传,地名故事才有生命力;只有人民了解,才能存续历史星火。让日渐消失的地名文化重焕生机,博山用两个联动来“破题”。
一个是“线上+线下”的联动。线上,通过“博善地名”小程序打造数字资料库,线下,用亲民便民的方式宣讲地名故事。不仅用虚拟的方式记录下历史沿革,还通过打造地名公园、广场、长廊让村民在遛弯、休憩中了解村庄。今年,博山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开门迎客,1500米环湖彩色健身步道两旁详细展示了《地名管理条例》《博山区地图》博山区及各镇(街道)29个典型的地名简介、历史沿革、地名故事、特色产业等。不仅为周边群众提供了游玩放松的场所,也让市民对家乡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另一个就是“官方+民间”的联动。民政局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地名文化“三进”活动,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真真切切的地名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依靠节庆活动、公益大集积极进行地名文化宣讲引导群众了解地名管理相关知识,宣传弘扬博山地名文化。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组织地名文化爱好者组成志愿服务队,开展“记住乡愁·守望地名”地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推广地名文化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全民接力才能更好守护文化根脉。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更需要政府引导、学校教育、社会推动的多方发力,为地名文化存续提供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