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2023-11-07 15:02:28
沿临淄区齐峰路和辛河路交汇处一路向北,由山东科大集团(下称科大集团)和淄博临淄绿满坡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搭建的数字农业基地,徐徐展开。
秋收已过,合作社理事长李延强等来了久违的平静。
站在他身旁的,还有科大集团董事长曲明。面对着眼前1600亩的玉米田,两人默默站着,时不时互递一根香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说一句话。
他们两人中,一个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另一个则是在农技圈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
因为有着相同的农机爱好,两人相识相交了十数年,又因为怀揣着相同的数字农业梦想,他们一点一滴搭建起了这块数字农田。
农村原有的经济发展格局已被打破,农村产业结构、治理方式都需要重新规划和探索。其中,用数字技术推进农村现代化,无疑是时下焦点。
“老曲,你说,接下来咱们该咋干?”李延强目光微动,像是在自言自语。
“检测的精确度要再提一提,装备也该继续升级,至于还有哪些更适合改进的,你常年守在这儿,比我有经验……” 曲明回应。
李延强和曲明的数字农业战场,是他们的植梦之地。对整个淄博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底气
热闹的秋收场景,依然在李延强记忆中来回浮现。
彼时,玉米收割脱粒一体机来回穿梭于田地之中,摘棒、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智能农机的有力加持,为李延强省出了不少“喝茶偷懒”的时间。
“收成不错,玉米亩产1500斤左右,比去年提高了约15%,产量效益提升显著。”李延强告诉柳泉录。
李延强本是建筑行业出身,早年间受国家不断出台的农业利好政策吸引,转型做起了现代农业。目前,李延强的合作社共流转了周边九个村庄的3000余亩田地,种植了1600余亩春播玉米,300亩大豆以及118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李延强认为,好成绩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步步推进,在科大集团的助力下,他的基地实现了智能水肥一体化喷灌、精密农田气象站、土壤氮磷钾元素检测器等设施铺设,能够智能完成随时灌溉、精准施肥、智能化作业等工作,种种举措都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以灌溉为例,同样的土地面积,过去150人满灌作业需要半个月的项目,现在只需要两个人、一周时间就可以完成,从人工成本来看,一年合作社就能节省15—20万元的费用。”李延强举例说。
智慧农业技术在合作社的推广使用,让李延强发展自身业务更有底气的同时,也让他成为周边农户的“主心骨”。
“我也好、科大集团也好,都希望通过自身经历积累下来的经验,以及这些年收集得到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去帮助、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增产增收,共同致富,让智慧农业在乡村的普及面更广。”李延强说。
助力
让李延强诸多设想变为现实的关键,是科大集团。
成立于1996年的科大集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起草二十多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近二十项实用新型专利近百项,致力于智慧农业、智能农机等项目的研发、生产。
作为淄博最早并长期致力于智慧农业研究、农业物联网技术建设的企业,在淄博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不断提速的当下,科大集团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智农之道。
“再好的技术,都要与土地紧密结合。”在曲明看来,帮助李延强的3000余亩农田实现升级换代,是科大集团“了解土地”的最好实践。
以时下热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布置在各个节点的传感器,将实时监测的土壤养分、水分等情况反馈给水肥一体机,根据检测数值变化,实现灌溉施肥的智能化、数据化、科学化管理。
曲明告诉柳泉录,要想在这些环节取得技术突破,必须要结合实际,而在与李延强多年的合作摸索中,他们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提高检测的精准度,为提质增效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持。”曲明说。
不仅如此,此前,淄博市农业机械事业服务中心依托科大集团研创的农机服务管理平台“找农机”小程序已经上线,淄博“农机”智慧助农新模式就此开启。
于是,当“信息多跑路,农机多干活,农户得实惠”的目标渐次变为现实,一度笼罩传统农业上空“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耕”的供需矛盾,也被有效解决。
这不仅促进了农机作业高效有序流动,也引领数字农机发展新潮流。
“这些都是我们在合作中不断交流,互相启发后落地的成果。”曲明说。
超车
曲明和李延强的经历,只是淄博数字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自2020年7月,淄博的数字农业齿轮便开始高速转动。
在官方看来,淄博农业体量较小,要想走高效、高质、高端之路,唯有抢占数字新赛道,解决资源要素制约,聚焦数据,突出项目带动和场景应用,才能打造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农业的换道超车。
为此,淄博将数字农业重点项目,列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出台数字应用场景奖补等10项支持政策。
高端平台亦是淄博数字农业倚重的重要方向。
通过与中国农科院、中科院等18家科研院所,中化、中国供销等23家头部企业,匡廷云、赵春江、兰玉彬等12位院士专家的链接,淄博不断引进了创新团队、合作项目和管理新模式。
与此同时,淄博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省农科院等战略合作,成为国家数字乡村标准化成员单位。中国农科院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淄博),成为中国农科院在全国布局的九大新型研发机构之一。
种种举措之下,淄博的数字农业农村全面起势,初步探索出了“数字+农业农村”的淄博路径、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淄博模式。
最为典型的是,淄博官方发布的数字农业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就达到40个,这些案例在推动数字农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禾丰种业打造全国首个生态无人农场,获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山东中以果业“一果一码、一园一端”,发展智慧果园2800亩,在陕西、新疆等地复制推广;新润种苗数字工厂每年育苗1.1亿株,思远“农保姆”服务全国20余万名会员、面积50余万亩……
路途
成绩可见,短板犹存。
比如,淄博涉农数据整合共享目前还不够充分,数据资源“碎步化”严重,数据系统开发主体多元、平台数量种类繁杂,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程度还不高。
这些,皆是制约淄博数字农业发展的软肋。
此外,在诸多农业研发企业和产业园区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引进先进农业科技和新技术,建立先进生产、检测、管理系统的当下,曲明和李延强也提出了另一个命题:接地气。
在他们看来,相较一味追求技术制胜,因地制宜才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数字技术和装备升级的确带来了便利,但问题是,有多少农户有这样的投入能力呢?”曲明在全国各地考察,见过很多技术领先、自动化超前的现代农业园区,他认为,很多数字化改造还是要根据农户的需求来订制,“接地气,一步一步来”。
曲明的观点,也得到了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一不愿具名的研究员的认可。
“在数字农业的具体应用环节,不能带着唯高端唯顶级的心理一味冒进,结合自身需求,着眼土地条件,像耕种一样步步改进,步步提升,和合作企业实现长期紧密的良性互动,才是长远发展的根基。”上述研究员表示。
而对于以上种种,淄博市农业农村局也给出了答案:
持续擦亮国家数字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金字招牌,锚定打造数字农业强市目标,以“1+1+N”为引领(第一个“1”是建设“齐农云”二、三期工程,加快数字产业化;第二个“1”是建设“中农数院”,推动数字农业技术成果快速转化;“N”是建设N个重点项目和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好场景+好应用”,形成一批数字农业农村改革硬核成果,一地创新、全国应用,为数字化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淄博路径。
数字农业,代表着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科大集团这样的数字农业公司,还是李延强这样的长期致力于数字农业实践的“现代农民”,他们仅仅是淄博农业农村数字变革的一个侧面和缩影。
而在淄博焕新的征途上,这样的侧面和缩影,无疑越多越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 樊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