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3-27 09:04:30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本应是充满生机的季节。然而,随着气温回暖,一些人却感到情绪低落、疲惫无力,甚至出现抑郁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春季抑郁症”。中医认为,春季抑郁症的发生与肝气郁结密切相关,并对其独特的认识和应对方法。
从中医角度,春季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喜条达而恶抑郁。春季阳气升发,肝气也随之升发。若肝气升发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情绪问题。
此外,春季日照时间延长可能扰乱敏感人群的生物钟;大脑中调节情绪的血清素(快乐激素)可能因环境变化失衡;春季花粉过敏可能引发炎症反应,间接加重抑郁情绪;“新年新计划”的自我要求、换季适应等带来隐形压力等几方面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或加重春季抑郁。
春季抑郁症可有多种不同表现,有的人情绪像“过山车”,无缘无故感到悲伤、空虚,甚至莫名想哭,遇到点小事就能引发强烈情绪波动,比如对家人发火或自责;有的人对热爱的事“突然断电”,原本喜欢的运动、社交或爱好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觉得“没力气做”;有的人睡眠“失控”,可能整夜辗转反侧,或睡10小时仍觉疲惫,多梦、早醒,白天昏昏沉沉;有的人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出现不明原因头痛、胃痛、肌肉酸痛,体重异常波动(暴饮暴食或食欲全无),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或过敏加重;有的人注意力“断线”,读书、工作时频繁走神,效率明显降低,忘记日常小事,比如钥匙放哪、约定时间等;有的人社交“隐身模式”,回避朋友聚会,甚至不愿回复消息,感觉“没人理解自己”,但又害怕倾诉;还有的人消极念头闪现,出现“我什么都做不好”“活着没意义”等想法。如果出现上述等问题,就需要我们高度警惕了。
另外,我们应注意将“春季抑郁症”与普通“春季疲劳”相区别:春季疲劳是身体为适应季节变化,出现的暂时性的身体调整(约持续2-3周),表现为轻微困倦、食欲波动,但不会显著影响社会功能。而春季抑郁症的症状更严重、持久(通常持续2周以上),且伴随明显的心理痛苦或功能损害。
中医治疗春季抑郁症,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同时兼顾调理其他脏腑功能。可通过中药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辨证施治,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养心、滋阴降火等中药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等。其次,采用针灸治疗,通过针刺或按摩特定穴位,如太冲、肝俞、期门、三阴交等,调节肝气,疏通气机,缓解抑郁症状。再者,通过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生气、焦虑等不良情绪,可以尝试听音乐、读书、绘画等方式放松心情;适当发泄情绪,不要压抑情绪,可以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适当发泄;培养兴趣爱好,如园艺、书法、摄影等,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多吃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油菜等,富含叶绿素和维生素,有助于疏肝理气;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如山楂、柠檬、醋等,可以收敛肝气,防止肝气升发太过;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最后通过起居调养,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坚持每天户外活动30分钟。
春季抑郁症并不可怕,只要及时识别,积极应对,就能有效缓解症状,拥抱明媚春光。(通讯员 王晶)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