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8-15 11:00:0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加上感染或外伤,引发足部溃疡、感染甚至坏疽。
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1.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损害神经和血管。
2. 周围神经病变:足部感觉减退,易受伤而不自知。
3. 血管病变:下肢供血不足,伤口难以愈合。
4. 足部畸形或压力异常:如拇外翻、鸡眼等。
5. 既往足溃疡或截肢史。
6. 其他:吸烟、肥胖、视力差、年龄大等。
日常预防措施
1. 严格控制血糖
- 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或注射胰岛素。
- 保持糖化血红蛋白(HbA1c)≤7%(个体化目标)。
2. 每日足部检查
检查内容:有无伤口、水泡、红肿、破溃、趾间糜烂、指甲异常(如嵌甲)等。
工具辅助:若视力差,可请家人帮忙或使用镜子观察足底。
注意:即使微小伤口也要重视,及时处理。
3. 正确护理足部
清洁:每天用温水(≤37℃)洗脚,避免浸泡过久,洗净后轻柔擦干(尤其趾缝)。
保湿:涂润肤霜(避开趾缝),防止干裂。
修剪指甲:平剪,勿过短或剪伤甲缘,有嵌甲及时就医。
避免自行处理老茧或鸡眼:需由专业医生处理。
4. 选择合适的鞋袜
鞋子:透气、宽松、软底,避免高跟鞋或尖头鞋;穿前检查鞋内有无异物。
袜子:棉质、无接缝、不勒脚,每日更换。
禁止赤脚行走:即使在家也要穿鞋。
5. 避免足部受伤
冬季勿用热水袋、电热毯直接暖脚(易烫伤)。
避免靠近火炉、暖气片,防止感觉迟钝导致烫伤。
谨慎运动:避免足部负重过大(如长时间跑步),选择游泳、骑车等低冲击运动。危险信号及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 足部伤口不愈合或扩大。
- 皮肤发红、发热、肿胀(可能感染)。
- 足部颜色变黑、出现恶臭分泌物(坏死或坏疽)。
- 不明原因疼痛或发热(可能骨髓炎)
四、治疗原则
1. 多学科协作:内分泌科、血管外科、骨科等联合治疗。
2. 控制感染:根据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抗生素。
3. 改善血供:血管介入或旁路手术。
4. 清创与伤口护理:专业换药或负压治疗。
5. 减压:使用特制鞋垫或支具减少溃疡部位压力。
6. 严重时截肢:挽救生命或保留更多功能。
糖尿病足的关键在于预防,通过控制血糖、每日足检、科学护理和及时就医,可显著降低截肢风险。请牢记:“无痛≠无病,小伤可能酿大祸!”如有疑问,建议定期到糖尿病专科门诊随访。
(通讯员 张宁)
责编:陈佳汐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