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2025-09-12 17:08:40
“冒充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是一种心理现象,又名“冒名顶替综合征”,并非医学诊断的疾病,而是一种长期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指个体无法内化自身成就,总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运气或外界因素导致的,并担心被他人识破自己“不够优秀”而过度努力;常表现为:不敢肯定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不能接受别人的赞美和夸奖,自我贬低、成就过度归咎外界、对负面评价异常敏感等。
案例:最近连续接诊到几例这样的来访者,小丽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第一印象:小丽皮肤白皙,身材瘦高,清秀娴静,但是小丽落座后,开口说的自己一无是处:我很懒(暑假早上7点起床),我很丑皮肤很黑、胖的像猪(1米7、92斤),我学习很烂(在重点中学级部前50名),同学都不喜欢我,觉得我又丑想法又怪;听完后我说:听到你说的都是自己的缺点,我想听听你的优点,小丽连连摇头说:我没有优点,都是缺点;我反馈:我看到的你白白净净,假期还这么自律,成绩还那么好,很欣赏你;旁边的妈妈也说:我们觉得你已经很优秀了,在家里还帮着干家务和辅导弟弟作业;面对我们的肯定和夸赞小丽连连否认:我还不够努力,这不是有点自吹吗?
一、“冒充者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1、过度贬低个人价值:从不给自己应得的肯定,认为“别人更优秀”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2、过度归因外部因素:将成绩归功于运气、时机或他人帮助,而非自身能力和努力;
3、恐惧被揭穿:认为自己的“真实水平”与外界评价不符,担心暴露“缺陷”,不断的在“无能感”中挣扎;
4、回避挑战:因害怕失败而拒绝新机会,或通过“过度努力”缓解焦虑和担心;
二、常见成因:
1、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老师等寄予厚望,在过度的夸赞中孩子会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所以不懈的努力是唯一能弥补那些做的不够好的方法;
2、在不被肯定的环境中成长,儿时总是被否定,比如小丽有次数学考了97,爸爸会说:那3分被你吃了?考了级部前50名,家长又说:你还有潜力可挖,你应该考得更好;甚至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被告知那只是侥幸,不是你真的优秀和努力,不能骄傲和自大;使她在内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
3、高成就动机的认知观念:为了得到父母、老师、同学、他人的接纳和赞许,必须成为“实干家”,遵循“有成就才有价值”的偏差认知观念,但达到期待并不会真正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不管有多努力,内心总有种内化了父母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声音:“这还不够好”;她们需要通过不停的努力和取得成绩来证明:我不是白活在世上;
4、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做人要谦虚、低调、内敛,不能骄傲自满,错误的理解为:努力和取得成绩是应该的,自我肯定就是骄傲自满,犯错误时家长会及时指出和强调,避免再犯,久而久之,形成的内在评价系统就是片面不客观的,自我认知里充满了负面的评价;
5、认知偏差:认为自我认可就是自恋,就是骄傲自大,真正的自恋有“一种夸张的妄自尊大感,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期望获得超过自己真实成就的名誉”,自我肯定是给自己应得的肯定就行,在值得肯定的地方给自己肯定。
三、鉴别:
如果在不断努力拼搏追求成就的过程中,取得成就后能肯定自己,犒劳自己,照顾好自己,允许自己累了有休整的时间,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和夸奖,并且觉得自己值得拥有这些肯定和表扬,就不属于“冒充者综合征”;
下面这几种情况才属于“冒充者综合征”:
1、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虽然无数次的感觉很疲劳,但无法放慢节奏,疯狂的学习和工作就像酒瘾、药物成瘾一样,对周围人、事、物有些麻痹不关心,即使开始出现健康问题也不能让其停下来放松休息,其实这是一种自我破坏行为,为了追究成功和认可忽视照顾自身健康的行为,表面上表现得坚强不屈,也许是想逃避内心缺乏价值感带来的空虚和痛苦;
2、只寻求外部标准来确立自我价值,如果一个孩子在早年生活中得不到认可,又还尚年轻没有认可自己的能力,就往往执着于努力奋斗,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他们很容易有泛化的焦虑、自卑、抑郁、沮丧,他们会不断的找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3、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无法肯定自己的成就,不管他的成就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也许有大量的证据(成绩、名次、效益等)证明他有一些好不容易才获得的成就,但他仍然相信他不配获得成功,认为只是运气或者时机正巧,会认为自己永远做的不够好,心里并不觉得自己有价值,觉得自己配不上,无法接受成功和认可,他甚至会想尽办法给自己的成功打折,自我贬低,因为他们会担心别人会觉得他们骄傲自大;
四、应对方法:
1、接纳真实自我:承认“不完美是常态”,允许自己去尝试和试错而非苛求绝对的成功;
2、记录客观证据:定期写下具体成就(如成绩、名次、项目成果、他人正向反馈),用事实对抗主观否定;
3、调整归因模式:尝试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能力”,给自己应得的肯定;
4、拆分目标与风险:面对挑战时,列出“可能出错的情况及应对方案”,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增加胜券的把握。
5、寻求支持资源:与信任的同学、朋友、同事讨论感受,或参与小组讨论,会发现许多人存在相似困扰,自己并不孤单,心理上会感觉正常化和轻松很多。
(来源: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