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黄河档案|滨州市档案馆:寻根地域故事 探源黄河文化

来源:大众网

2023-09-27 16:42:01


  编者按:为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黄河档案资源保护开发服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滨州市档案馆联合各县市区档案馆及市直相关部门开展档案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秀获奖案例展播,展示黄河档案在讲好滨州“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助力滨州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优秀成果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档案工作创新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大众网记者 张学瑞 滨州报道

  为做好滨州沿黄地域地名文化工作,滨州市档案馆立足馆藏实际,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与相关县区档案馆一道,积极协调报社、史志办及民政部门,广泛开展合作交流,积极推进该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先后推出了《滨州地名故事》专栏55期,举办了专题展览“我的古村我的家——滨州地名故事专题展览”,出版了《滨州地名故事》一书,并获得了山东省档案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摸清家底,按图索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为使本项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实效,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黄河在我市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认真地学习和掌握。黄河是滨州市最重要的客水河流,自西向东横贯邹平市、惠民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城区、滨州高新区以及博兴县等3县3区,河道全长约94公里,两岸堤防144公里,涵盖了众多的地域,也塑造诞生了众多的黄河特色文化。按照黄河轨迹,我们绘制了大概的地域范围,以此为本,认真对馆藏地名档案、史志、年鉴等多种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查阅,以进一步厘清脉络,寻求线索。通过对本馆相关档案材料的摸底调研,掌握了准确的档案信息。随后,经过多次研究讨论,最终制定了科学周密的工作方案,做到有步骤、有计划推进实施,为此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积极协调,多方合作

  黄河在滨州市历史悠久,穿行地域繁多,面积广,流程长,做好沿黄地名文化工作单单靠一个单位或者部门是难以完成的。这不仅需要多个单位密切合作,也需要一个好的宣传交流平台。为此,滨州市档案馆积极协调,多方沟通,广泛开展合作交流。首先,与邹平市档案馆、博兴县档案馆、惠民县档案馆及滨城区档案馆开展档案系统内部合作。各档案馆安排专人对本馆黄河地名文化档案进行摸底整理,列出内容清单,由市档案馆负责同志定时召开专题会议对这些档案资料进行集中讨论,筛选出切题或者较为重要的档案素材,再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同时,各档案馆针对实际情况分别与该地党史、史志及民政等部门联系,尽可能完善和核实相关素材信息。为更好地保证工作效果,市档案馆除去这些合作外,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经馆务会研究同意,市档案馆与滨州传媒集团、鲁北晚报社专门签订了协议,指派专门记者全程参与,与档案馆同志一同承担工作任务。

  实地采访,广征档案

  要做好地名文化工作,即有的档案材料只是一个基础,而形成专题性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则需要去实地采访和征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市档案馆进一步理清头绪,制定采访计划,用了近一年时间完成了对于50余个村庄及标志性地域的采访。在探访历史的同时,也收获了大量的档案素材。经过实地采录,我们发现,很多的村名与黄河有着直接的渊源。按照计划,采访探寻的第一站是滨城区新蒲城。该村原系蒲台城内居民,1964年黄河出现特大洪汛,护城坝不安全,1965年在人民政府的协助下,迁出100户,500人,建立新居。1972年6月正式更名为“新蒲城”;清朝光绪年间,因黄河发大水,黄河滩内的新庄、梁家、侯家、常王庄等七个村庄都迁至高地合并而居,形成了现在的博兴县七合庄;清道光二十一年,因黄河泛滥,北刘村、王家、苑家3村部分居民迁黄河大堤南面的陈家荒场,另立新村,故名陈家荒,立村至今近200年……除去这些信息外,还有很多的实物遗迹,如牛王庄的碑刻、滨北镇的城池图、杨家庄的官修族谱等。这些市档案馆工作人员都一一拍照或者复印留存,作为专题素材。同时,从讲述人口中,也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黄河故事,隔空领略了黄河的力量和那些年的惊心动魄。

  编辑素材,推出专栏

  经过一段时间采访的积累和沉淀,结合原有素材,已经初步满足了筛选加工的条件。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的开展,提高效率,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做好对外宣传,市档案馆采取了花开两枝,同步进行的策略,以既得材料为基础,边征集、边整理、边展示。通过进一步沟通,与鲁北晚报合作开辟《滨州地名故事》专栏,定期以整版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将一些黄河地名文化的由来起源、古今变迁,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历史故事、名人典故等呈现在大家面前,让人们在丰富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领略和感受黄河的独特魅力。报纸专栏目前共推出55期。专栏一经推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社会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多管齐下,拓展宣传

  档案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利用,黄河文化专题地名档案工作也是为了对外提供利用,而且是更大范围、更大意义上的利用,可以让人们更多更好地去认识黄河地域文化档案的价值,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为达到预期目标,市档案馆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积极对外宣传和展示。除去《鲁北晚报》专栏刊载外,增加图片篇幅,适当减少文字介绍,力求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专门制作了展览——“我的古村我的家---滨州地名故事专题展览”,以展览方式通过300余幅馆藏照片及近20000字档案文字说明向人们娓娓讲述了一个个地名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以及与黄河的不解之缘。除此之外,通过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滨州地名故事》一书。该书主要是将先期部分专栏进行了丰富和完善,邀请了滨州当地知名书画家分别创作了主题书法和美术作品并嵌入其中。在这些工作进行的同时,市档案馆“沧桑滨州”大型综合展览也进行了部分内容的更新和替换,将在采访中获得的部分反映黄河文化的图像进行了补充,增加了黄河文化的因素,也进一步凸显了档案的独特魅力。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滨州作为黄河哺育的一方热土,积淀和蕴含着太多的黄河因素,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践行着黄河文化。作为档案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和信息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保护黄河历史,要让手中的档案以历史情景再现的方式让人们真切地去感受时代的脉搏、用心地去体悟黄河的厚重。通过报纸专栏、专题展览以及书籍的宣传,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阅历的接受者都对其背后的黄河文化所深深感染。

  滨州市档案馆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档案背后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利用,注重档案独特作用的发挥,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多年来,市档案馆先后被有关部门评为“滨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滨州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滨城区实验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鲁北晚报》小记者采风基地”“滨州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等称号,2014年12月成功通过教育部、国家档案局联合进行的“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测评验收。2021年12月31日,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下一步,市档案馆将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更好地讲好“黄河故事”,不断扩大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积极的文化效应。作为档案部门、档案人员更要发挥独特优势,积极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为深化黄河档案开发利用,加大黄河档案宣传力度等贡献档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