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滨州:我的梦想我的城

来源:品质滨州客户端

2025-09-17 16:09:12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城市强。

  一座城市的发展高度,离不开人才支撑的厚度;一座城市的创新活力,离不开人才集聚的密度。

  9月19日,第六届滨州人才节暨“智汇高校·链动未来”山东高校滨州行活动即将举办。活动以“我的梦想我的城”为主线,展现人才与城市“相遇—相融—相守”的成长轨迹,为滨州发展汇聚人才力量。

  人才节之于滨州,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这座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真实写照。自2020年在山东省率先设立以来,滨州人才节已连续举办五届。可以说,滨州人才节的辐射面越来越广,“爱滨才会赢”的美誉度越来越高,滨州正成为人才向往、英才荟萃、城才共荣的品质之城。

  产才融合,构筑“城兴业旺”新生态

  城市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城市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掀起“人才争夺战”。说到底,在各个城市“抢人大战”的背后,真正具有决胜意义的是城市产业与经济实力释放出的发展机遇。

  2025年8月,滨州高新区30家企业迎来特殊“新成员”——来自东华大学的王刚教授等科研人员获聘“科技副总”。这批高层次人才分别来自东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8所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专业领域覆盖纺织新材料、高端装备、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为高新区产业升级注入了智力引擎。

  此次选聘是破解产学研协同壁垒的生动实践。为保障“科技副总”发挥实效,高新区推出了系列专项激励政策,聚焦标志性产业集群的技术痛点与薄弱环节,构建“企业需求征集—高校资源匹配—精准对接服务—成效跟踪评估”闭环机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与创新动能。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发展的天地有多宽,人才逐梦的空间就有多大。

  作为一座家底厚重的实业之城,滨州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培育了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其中高端铝业、智能纺织产能全球第一,食品加工营收全国第一,去年五大产业集群总营收达到1.2万亿元,全市工业营收达到1.4万亿元。此外,滨州还有67项全球全国冠军产品。

  雄厚的产业基础是滨州给予人才最坚实的底气。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产业集群规模越大,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突破难度也越高。如何让人才真正发挥效能,推动产业集群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滨州当前面临的重要命题。

  在这一背景下,滨州企业正依托高层次人才加速关键技术攻关。例如,针对再生铝行业烧损高、回收率低、能耗大等问题,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山东创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立新带领团队,开发出废铝表面有机物和碳基沉淀物的热解技术、漆层表面预处理技术,全面升级绿色智能化低能耗预处理设备,将杂质清除效率提升至90%以上,突破再生铝大规模生产变形铝合金的技术瓶颈。目前,企业再生铝综合利用率已超过50%,实现了产能与资源效率双提升。

  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滨州也在积极布局新兴产业,通过精准引才与产业落地相结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2024年被誉为“中国低空经济元年”,滨州高新区抓住机遇,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入合作,以人才引进为突破口、以产业集聚为落脚点,一年内成功引进16家低空经济领域企业,不仅扩展了现有产业格局,更为滨州在新兴赛道抢占先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这份最“硬核”的礼物,让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5年多来,累计960多名科技领军人才、7.8万名本科及以上大学生把心放在滨州、把家安在滨州、把事业留在滨州,推动这座城市实现了从“人才净流入”向“人口结构性优化”的重大转变。

  科教赋能,构筑“城才共兴”新高地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近年来,滨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首位,以“五主并举”科创体系为引领,全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协同发力的创新格局。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滨州下好教育、科技、产业、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发展之果”。

  对人才而言,最看重的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成长空间。

  2018年,刘龙祥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山东航空学院。入职7年,他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该校自主培养的首个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依托校企共建科研平台,他牵头组建滨州市食用菌育种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研发了优良生产菌种、配套栽培技术和食用菌全产业链加工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实现了“科研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学—教学培育人才”闭环。

  一流的创新需要一流的载体。滨州倾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营造最优创新生态,从2021年的3.49%到2024年的3.7%,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已连续4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全市省级及以上人才(科创)平台达到450余家,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魏桥国科研究院,嫦娥五号月壤钻杆采用的铝基碳化硅材料正进行迭代测试,这是探测器“挖土”的关键部件。这项“中科系”成果是滨州铝业从“规模领跑”到“技术领航”质变的生动注脚。

  作为“五院十校N基地”的关键一环,近年来,魏桥国科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布局设立金属材料、先进纺织材料、高端化学品材料等7个研究中心,协同搭建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汇聚全兼职人才460人,其中硕博人才占比90%,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联合攻关项目42个,带动研发投入超6亿元,形成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2024年底,该研究院获批山东省实验室,是全省首家由民营企业主导的省级实验室。

  滨州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让创新成果更快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另一方面,畅通产教供需对接机制,推行“入校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的滨州职教“三即模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准输送大批应用型人才。

  鑫岳集团便是这一模式的积极参与者,企业先后与滨州职业学院、鲁北技师学院等建立稳固合作关系,通过冠名班定向培养、打造产教融合试点等方式,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300余人,冠名班学生毕业入职率达100%,真正实现了“入校即入岗”目标。目前,全市职教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80%,校企合作企业达1100家,建成校内外实训基地1090个,形成了“以教促产、以产兴教、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

  非一木所能支,少一力则业难成。以敬才爱才的“大气、底气”,不断汇聚近悦远来的“人气、才气”,是滨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成绩单,更是滨州聚力打造“我的梦想我的城”的生动实践。

  城人相偕,成就“美美与共”新典范

  人才因梦想而奔赴,因幸福而扎根。

  近年来,滨州不断出台“看得见”的人才政策,注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用心营造“看不见”的城市氛围,全力提升“爱滨才会赢”人才工作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让人才感受到滨州的一腔热忱、一方沃土、一片“滨”心。

  人才政策,重在精准,贵在暖心。滨州设立1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实施“渤海英才”优化提升工程,连续7年举办“赢在滨州”高层次人才“双创”大赛,成就了一大批产业“帅才”、科创“英才”、智造“匠才”。率先在山东省建立企业高层次人才落实事业编制制度,切实让人才吃下“定心丸”;率先在山东省开展企业人才分类自主评价,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帽子”看业绩,让企业和人才活力动力竞相奔涌,用“真心”换“真情”、用“实意”换“满意”。

  滨州对人才的关怀,远不止于政策。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给创业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滨州聚焦创业者现实痛点,以流程再造、数据赋能、服务集成为抓手,深化个人创业“一件事”改革,将便企利民落到实处,为创业者构建全周期服务生态。同时,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开展“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高效推进企业家梦想落地,以主动、用心、高效服务,持续擦亮“滨周到”营商环境品牌,全力打造企业家“圆梦第一城”。

  青睐一座城,不仅源于政策引力,更来自城市环境、人文底蕴与生活品质所共同塑造的幸福感。近年来,滨州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与空间品质,新建成玉龙湖公园、北海南码头休闲体育公园等多个城市公园,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三,“推窗见绿、漫步进园”成为生活常态。随着济滨高铁、津潍高铁逐步建成运营,滨州将全面迈入“高铁时代”,搭建起“20分钟到济南、50分钟到北京、3个小时到上海”的高效交通圈,让人才出行更快捷、归家更温暖。

  在持续优化城市硬环境的同时,滨州更加注重以人文关怀提升发展软实力。滨州积极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康养示范城市创建,创新建设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在“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的“五安”民生实践中,构建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原乡。

  这份努力,旨在兑现“爱滨才会赢”的深层承诺——让滨州成为一座能安放梦想、托付生活的温暖港湾。在这里,我们始终视人才为“家人”,给予家庭般的温暖与陪伴;人才也把滨州当作“家乡”,主动融入、深情奉献,与城市共生共长。

  一个对人才满怀尊崇的城市,必定是一座活力涌动、未来可期的城市。“我的梦想我的城”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滨州与人才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这座愿与天下英才共成长、共圆梦的城市,值得每一个人期待和选择。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