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滨州:新农人新科技推动传统农业智慧升级

来源:品质滨州客户端

2025-10-30 11:42:47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在滨州广袤的田野里,一群扎根乡土、敢为人先的新农人,以科技为犁、创新为种,将智能设备、数字管理、生态理念融入传统农业,让浸透了几千年农民汗水的古老土地焕发出新生机,蹚出了一条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双增双提”工程助力冬枣产业转型升级

  9月中旬,在沾化区下洼镇西孙村良杰家庭农场20亩冬枣大棚里,成熟的冬枣挂满枝头,农场负责人丁太平拿着测糖仪仔细测量、记录相关数据。从1991年露天种植“靠天吃饭”,到2021年沾化区启动推行“双增双提”工程,丁太平借全额贴息“大棚贷”政策,引进“沾冬2号”新品种,配齐水肥一体化、太阳能杀虫灯等设施,接入智慧物联网系统,真正实现了“靠科技种田”。丁太平向记者介绍道:“这些年来,我的地里逐步从粗放型种植发展到精细化管理,并且采用科学管理技术,治虫全部靠着物理防治办法,既降低了投入,又提高了效率,关键是让广大消费者吃着更放心。”

  精细化管理换来了品质升级,丁太平的冬枣每公斤能卖到100元,回头客习惯提前一年包树预订,吃得格外放心。2024年,他的大棚冬枣亩产量达1250公斤,总收入达50余万元,比过去增收20万元。丁太平谈及这些年的种植效益时说:“以前我这儿的园子里的冬枣也就是卖个10万元左右,从建设了大棚以后第一年我就卖了50多万元。这两年又大规模种植‘沾冬2号’,预计今年冬枣收入能达到100万元。”

  作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丁太平从未止步于个人致富。2023年,他联合10名人大代表提交议案,推动制定《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为冬枣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筑牢法治根基;2025年6月该条例审议通过,为沾化区30万亩冬枣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从田间地头的“种枣能手”,到产业升级的“领航先锋”,丁太平用30余年坚守诠释了“新农人”的时代内涵。在他和广大同行们的带动下,今年沾化冬枣总产量预计超过3.75亿公斤,总产值近80亿元,这颗小小的“智慧枣”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果”。沾化区下洼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伟东表示,该镇多管齐下持续激活“人才引擎”,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冬枣产业的“新农人”,同时积极引入智能温控与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不断提升冬枣产业科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擦亮“沾化冬枣”特色名片。

  “植保飞防”赋能传统种植业向新发展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新农人活力持续迸发,既有像丁太平这样敢为人先者,积极引入新技术,为传统农业注入科技动能,推动增产增收;又有像马帅一样的回乡创业青年,毅然辞去城市工作,返乡投身植保行业,通过无人机植保技术带领乡亲们踏上“智慧农业”发展新征程。“这些年政策越来越支持农业现代化,从农技服务到创业扶持,再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都在鼓励年轻人用新技术激活乡村产业发展动能。”邹平市农丰源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帅介绍,他意识到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模样,而是能靠科技挣钱、靠专业扎根的新赛道,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带着乡亲们增收。

  初入植保行业时,马帅便接下了为小麦喷洒解毒剂的挑战。那时农户对无人机喷药心存疑虑,甚至抵触。马帅顶住压力,通过科学配比、规范操作完成作业。不久后,小麦长势显著改善,农户们也对无人机作业有了改观,不仅认可了马帅的技术,而且积极推荐给周边乡亲们。这段经历,让马帅从农业“门外汉”蜕变成能精准把脉苗情、科学用药施肥的行家里手。

  谈及无人机植保飞防技术,马帅说:“从传统药防到飞防,其实是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发展跨越。飞防和传统药防的核心差别在于‘精准’与‘效率’的代际升级。用无人机飞防作业的话,1小时能作业近百亩,200亩地两个小时就能完成,每亩地成本仅15块钱,单次就能节省成本2000元左右。”

  如今,无人机植保飞防技术因高效作业、精准施药且省时省力,被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所接受。2021年,马帅秉持整合资源、合作共赢的理念,成立了农丰源植保合作社,吸纳明集及周边乡镇的“飞手”加入。合作社通过统一标准、共享数据规范作业流程,定期举办“飞手”技能交流会,破解技术难题,降低农业成本;还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提升“飞手”们对农药性能的认知水平,进一步减少污染,实现降本增效。这些举措,推动了当地植保行业向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新质生产力’写了进去,这就是给我们新农人指明了发展方向。我更期待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一起把无人机、大数据这些新技术用好用透,让农业变成更有奔头的产业,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土地增值、农民增收。”马帅说。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