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淄博高新
2025-08-26 12:44:36
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宝山管理中心组织各村(社区)开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铸就民族复兴之魂”主题“齐思政·四季宣讲”活动。宣讲员通过讲述“两弹一星”精神的英雄事迹和深刻内涵,带领大家回溯老一辈科学家隐姓埋名、攻坚克艰的奋斗历程,引导居民群众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践精神转化为实干担当的不竭动力,携手奔赴新时代的“远征”。
一、国之利器:“两弹一星”精神的淬炼与诞生“两弹一星”精神,诞生于新中国最艰难的岁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却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帝国主义挥舞着核大棒,进行核讹诈和核威胁。毛主席曾深刻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为了打破霸权主义的核垄断,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物资极度匮乏。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郭永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他们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信念,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许多人隐姓埋名,告别家人,从繁华城市走向西北戈壁荒滩。他们中间,有人化名“王京”十七载;有人在飞机失事的生死关头,仍用身体紧紧护住装有绝密科研资料的公文包以身殉国;还有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研制过程更是艰苦卓绝。缺乏资料,就靠算盘和手摇计算器进行浩繁计算;没有大型实验设备,就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粮食短缺,就忍饥挨饿,奋战在科研一线。正是这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孕育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震惊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后,1967年6月17日,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中国人民从此有了自己的“争气弹”、“争气星”!
二、核心内涵:“两弹一星”精神的四大支柱“两弹一星”精神,和沂蒙精神一样,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这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灵魂和底色。无论是功成名就的科学家,还是普通的工人、解放军官兵,他们都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深度融合。这种至诚报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是支撑他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动力。就像邓稼先对他妻子说的:“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两弹一星”事业的立足基点和不竭动力。面对封锁和孤立,研制者们没有屈服,他们发扬革命加拼命的顽强作风,发愤图强,锐意创新。没有条件,就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缺乏技术,就刻苦钻研摸索突破。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两弹一星”是规模空前的大型系统工程,涉及科研、设计、生产、试验等全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一盘棋,26个部委、20多个省市自治区、1000多家单位紧密配合,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形成了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三、薪火相传:“两弹一星”精神照亮复兴之路“两弹一星”精神并非停留在过去的功勋册上,它穿越时空,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发挥着强大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立国扬威,奠定大国地位:“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它让中华民族真正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杆。
激励后人,铸就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孕育了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新的时代精神,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迈向世界前沿。
推动发展,赋能社会进步:“两弹一星”事业不仅锻造了国防盾牌,也带动了我国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奉献的科技骨干,为后续我国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所倡导的大力协同、集体攻关的模式,也为国家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继往开来:新时代如何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岗位上,体现在我们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实践中。“两弹一星”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将其转化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学习功勋,厚植家国情怀。我们要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为榜样,学习他们“国为重,家为轻”的爱国情怀。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家乡建设的需要,把爱国情、报国志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党员干部更要带头讲好“两弹一星”故事,让爱国主义精神在乡村扎根。
发扬斗志,矢志艰苦奋斗。乡村振兴不会一蹴而就,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发扬“两弹一星”研制者们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不等不靠,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用勤劳的双手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敢于面对发展中的难题,想办法、找路子,啃下“硬骨头”。
倡导协作,凝聚乡村合力。“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大力协同的结果。我们搞乡村振兴,也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邻里之间更要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之路。“两弹一星”元勋们勇于登攀科技高峰。在新时代,我们也要有创新意识和探索勇气。要积极学习运用新技术、新知识(如农业新技术、电商直播等),尝试新模式、新业态,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要鼓励和支持乡村能人、返乡青年创业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通讯员 朱东超)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