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蹲点报道丨创新作桨,山东竞逐现代产业潮头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05-22 14:38:51


  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技术突破总是和创新故事深度绑定,产业端的每次前进,都是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结果。一年来,山东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各条战线都迎来喜人成果——胜利油田深耕页岩油产业,探明我国首个亿吨级页岩油田;为了满足国人从“吃饱”到“吃好”的消费转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从成千上万个单株里筛选优质单株,成功培育出兼顾产量和品质的超强筋小麦品种;浪潮集团开展全员创新,从创新土壤中培育出科技之花,新突破重大技术540余项——他们以创新作桨,奋勇竞逐现代产业潮头。

近日,在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生产基地,工业机器人正在组装产品。(□大众新闻记者 段婷婷 报道)

  油田里的“小米粥”捧来国际金奖

  “美国人没有实现的,我们中国人实现了。”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专家贾承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胜利油田页岩油的突破激动不已。

  而对高青县芦湖街道耇士孙村的村民来说,他们也不曾想到,世代守望的这片土地会被世界瞩目——全国首个亿吨级页岩油田在此诞生。

  这个叫做胜利新兴的油田,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标志着我国在陆相页岩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地质师刘惠民介绍,胜利油田对页岩油的勘探始于2009年,面对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勘探开发的世界级难题,胜利油田科研团队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体系。

  首个亿吨级页岩油田的诞生,不仅填补了我国陆相页岩油领域规模增储的空白,更彰显了我国在能源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突破,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胜利油田莱113区块考察调研。总书记强调,解决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

  “近年来,胜利油田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在保障能源安全、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全面发力,打造多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综合能源供应格局,把石油工人心向党的信念转化为端稳端牢能源饭碗的生动实践。”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孙永壮说。

  除了胜利新兴油田诞生,麦收时节,关于胜利油田的好消息如同麦浪一般,接踵而至——一种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在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金奖;今年前四个月,原油产量超计划1.08万吨,油气生产绿电占比达23.4%。

  5月20日,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化学驱实验室内,该院化学驱油剂研发首席专家姜祖明向记者演示:将0.5克白色粉末缓慢加入100毫升油藏模拟水中,再复配其他几种化学剂,随着磁力搅拌器的旋转,液体变得黏稠。从显微镜下看,这种黏稠的液体就像“小米粥”一样。

  一个多月前的4月9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场馆内,姜祖明用流利的英语向评委组介绍“小米粥”。“小米粥”的学名是新型可变形颗粒驱油剂,打破了特高含水老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瓶颈。4天后,这项技术为中国捧回金奖,成为胜利油田化学驱技术的又一次高光时刻。截至目前,该技术已被应用产油360万吨,采收率突破60%。

  而对于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部齐鲁首站站长林会远来说,回忆起自己按下启泵按钮的那一刻,他感觉“就像发射火箭点火一样自豪”。

  2023年7月11日,连接齐鲁石化和胜利油田的国内首条百万吨百公里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投产。捕集的二氧化碳从位于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的首站出发,跋涉近百公里到达末站,再通过东西两条支线注入到地下油藏。据介绍,进入地下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实现封存,一部分与油藏互溶后驱动更多原油采出地面,形成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链。

  这是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蹚出了增油固碳发展新路子,回答了“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的时代考题。经过近3年的平稳运行,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90万吨,二氧化碳化身“采油工”后,区块日产油量由注气前的220吨上升至450吨。

  今年3月,胜利油田率先在国内油气行业实现油气产品碳足迹核算全覆盖,合计形成150余万吨的降碳能力,实现了增产不增能、增能不增碳。(□大众新闻记者 杨珂 顾松)

  超强筋小麦“济麦44”的科技范

  风掠过大地,掀起层层麦浪。再过半个多月,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村惠民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1.05万亩小麦,就将迎来丰收季。

  “合作社种的是‘济麦44’这个品种,去年亩产达到了1400多斤。我估计今年亩产能到1500斤。”一空桥村党支部书记张萍说着,从地里拔起一株小麦,攥了攥,摸了摸,黝黑的面庞上是喜悦。

  远在济南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试验基地里,同样的场景也在上演。

  只要不出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所长、研究员曹新有大部分时间在作物所试验基地里。他拨动着垄间饱满的麦穗,仔细查看小麦长势,观察是否有病虫害的情况。烈日暴晒、蚊虫相伴,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曹新有是“济麦44”的主要育成人。“‘济麦44’是我们省农科院培育出的超强筋小麦品种,实打最高亩产808.6公斤,创全国超强筋小麦高产纪录,已连续3年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第一的强筋小麦品种。”曹新有介绍。

  缘何要专门培育这样一款超强筋小麦品种?曹新有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已从向往“吃饱”转变为“吃好”。然而早些年,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大都依靠进口,培育出可以有效替代进口的优质强筋小麦,成为育种人的科研主攻方向。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当前,省农科院正加快培育发展更多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种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端牢端稳中国饭碗。”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梁金光说。

  如何才能培育出量质皆优的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是一对矛盾体,既要保证高产又要提升品质是育种行业公认的难题。10多年间,曹新有和团队成员进行了多组合尝试,在成千上万个单株里筛选能实现品质与产量双赢的独苗。“品种孕育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常以十年为一周期,但谁也不知道需要多少个周期。”曹新有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选择优秀的“济南17”作为父本、“954072”作为母本的“济麦44”通过审定。审定当年就以1500万元的转让金额,刷新当年我国小麦单品种转让的最高纪录。

  摘一颗即将成熟的麦穗,搓掉长芒、白壳,饱满的小麦籽粒展露出来。“济麦44”虽长相清秀,但蛋白质含量却不惧任何比拼。“衡量强筋小麦品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稳定时间。国家一等强筋小麦的标准是10分钟,‘济麦44’稳定时间最高能达到48分钟。”曹新有介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曾对黄淮北、黄淮南、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上游麦区共11个省份的65个小麦品种进行过品质检测分析,质量报告数据显示,“济麦44”小麦样品的粗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等显著高于其它小麦品种。优异的表现得到了种植户的认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稳居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第3位,现已累计种植面积超4000万亩。

  科研的脚步不停歇。从黄淮强筋小麦的里程碑“济南17”,到新时代“济麦22”创单品种推广纪录,再到突破高产优质协同瓶颈的“济麦44”、“以种适地”打造盐碱地金色粮仓的“济麦60”等,前后已有30多个小麦品种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育成。而今,还有10多个小麦新品种在培育当中。(□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刘玉凡)

  突破四百项,一线员工成“发明家”

  5月15日,在位于济南高新区的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生产基地,车间内的全自动机械臂将内存条按压进CPU的卡槽后,拔出来,再按压一次,完成一根内存条的安装。一旁的屏幕上记录着机械臂每次按压的力度。

  以往,这项工作需要工人徒手按压,效率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浪潮新产品工艺开发工程师罗希望发明了内存按压工装,提升了生产效率。

  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济南高新区,考察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生产基地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浪潮集团牢记嘱托,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成果涌现。”浪潮集团科技创新部部长蔡伟说。

  2020年,罗希望带领团队研发的内存自动化按压设备上线,彻底解放了工人的双手,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记者看到,“罗希望通用内存按压工装”虽已不再规模化使用,但仍旧摆放在装配线的每个工位旁,一起展示的还有杨洪波光盘防护碗、赵永东静电消除器。这些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创新成果,已经成为这里创新精神的象征。全员参与创新以来,一线员工的发明已经达到400多项。

  如此多的创新成果,离不开鼓励创新的体制氛围。在车间员工通道门口,贴着一个醒目的二维码。这是员工提交建议的专属二维码。针对员工建议,会有专门团队跟进评估,并采纳合理化建议。浪潮集团还设立“星锐奖”,奖励在研发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创新人才,最高奖励50万元,如今已累计奖励200多人。

  “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4%,研发投入强度达到9%。”蔡伟介绍,创新驱动下,去年浪潮集团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700余件、新参与制定各类标准150余项、新突破重大技术540余项、新发布产品350余款,其中新型高性能大数据存算分离技术、面向超高密度的软硬一体化关键技术、突破基于微策略的虚拟化性能优化技术等多项技术刷新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浪潮集团以技术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向“新”而行。尤其是这两年,大模型热潮来袭,浪潮大力布局大模型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出“源2.0”基础通用大模型,是国内首个全面开源的千亿级参数基础通用大模型,并面向制造、水利、农业等各行业发布了海若、知业、智产等24个行业大模型,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走进卧龙电气(济南)电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电机产线的最后环节,机械臂将电机夹住,通电4秒,振动检测传感器收集数据,通过大模型赋能、智能算法分析,判断电机运行噪音是否超标。如果声音存在异常,系统自动实现异常声音分类。

  “随着消费持续升级,消费者对空调、洗衣机、冰箱等电器电机噪音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浪潮智能生产工创智造事业部副总经理薛志清介绍,此前,质检员裸耳辨别电机运行声音,标准不一致,易导致错检和漏检,且长时间工作对工人听力有损伤。为此,浪潮智能生产携手卧龙电气构建电机声品质智能检测体系,将产品质量检测效率提升近20%,检测误差率从0.1%降至约0.02%。

  “由于产品材质和规格不同,电机运行噪声频率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大模型推理能力融合CPB门限设置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设定合理阈值,来区分细微的噪声变化和特征分布。”薛志清介绍,目前,智产大模型聚焦装备、电子、食品、纺织、石化、采矿、钢铁、铝业等八大行业,面向产品研发、工艺优化、设备运维等业务场景进行智能体的应用开发,助力工业企业智改数转。

  为了推动更多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2024年5月,由省市区支持共建,浪潮工业互联网承建、管理和运营的全国首个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国家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正式开放运营。目前,该中心已汇聚各类服务商700余家,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2000多套,构建了场景体验、供需对接、人才培训等核心功能,为12000余家企业提供了诊断、对接、培训等数字化转型服务。

  创新驱动下,浪潮各项业务实现“加速跑”。2024年,浪潮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利润总额增长20%以上。(□大众新闻记者 段婷婷)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