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蹲点报道丨凝心铸魂,山东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05-22 14:42:56


  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岱青海蓝,底蕴深厚、文脉绵长,齐鲁大地,守正创新、鉴往知来。山东扛牢文化大省责任,坚持守正创新,深耕人文沃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勇担使命、积极作为。威海刘公岛立足“中华民族警醒之岛”的根本定位,“复活”沉寂的历史,让时代警钟长鸣;孔子研究院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滋养文明新风;临沭县曹庄镇朱村通过不断丰富红色文化传播形式,让沂蒙精神入脑入心;烟台蓬莱阁景区戚继光纪念馆里,“红领巾”讲解员上岗,讲好戚继光故事,打造文化名片。

  一堂跨越百年的国家安全课

  “走进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课本里的‘甲午之殇’在眼前变得清晰起来。站在锈迹斑斑的火炮旁,突然想起澳门大三巴牌坊旁的火炮遗址。原来,从威海到澳门,列强的炮舰曾用同样的方式撕裂我们的国土。”5月7日,澳门镜平学校学生黄君妍在参观刘公岛后感慨道,“这一堂跨越百年的国家安全课,让我知道国家安全是历史的回响与启示,更是时代敲响的声声警钟。”当日,澳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澳门青少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在刘公岛揭牌。

  刘公岛是甲午战争的直接见证者。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威海刘公岛考察时强调,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威海中小学生在刘公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参观。

  “我们牢记嘱托,扛起‘讲好刘公岛故事’的使命担当。”刘公岛管委会党委副书记、主任周德刚说,2018年以来,刘公岛管委会对刘公岛的历史地位和核心价值进行再审视、再研究、再思考,明确了建设和守护“中华民族警醒之岛”的根本定位,“这一定位,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能捧着刘公岛历史文化的‘金饭碗’,挣几个观光旅游的‘碎银子’,而要站在为中华民族永铸忧患意识的高度,立足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保护好历史风貌区,在全球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

  东泓炮台上,1∶1复制的240毫米口径德国克虏伯大炮安放在原炮位,冰冷的炮口瞄向远方;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内,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份份文献,无声地告诉参观者“历史在这里沉思”。

  为保护好“凝固的史诗”,刘公岛管委会对岛上历史文物建筑实施严格保护,先后实施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寓所、东泓炮台、黄岛炮台等30多项重要文物修缮工程。

  为了让沉寂的历史复活、让冰冷的文物发声,讲解员们担任起了“历史的敲钟人”,对30多万字的讲解词不断深化提升,增强讲解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我们不仅要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也要让他们在参观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山东威海干部学院刘公岛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李翠翠说。

  浓缩百年近代史的刘公岛谱写了“到刘公岛读懂中国”的时代篇章。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详细展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时代意义和丰富内涵;历史选择展馆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的大视野,回答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国帜主题公园的石墙上,张伯苓先生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穿越百年时空仍振聋发聩……

  以“刘公岛开学第一课”为例,已有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20余所高校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设在刘公岛。从2018年至今,刘公岛累计接待教育研学班次6000多批、学员35万人次。

  (大众新闻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杨威)

  埃及留学生曲阜学篆刻

  篆刀破石银星溅,方寸之间见真章。近日,在位于孔子研究院内的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正在进行。

  在篆刻导学崔峰的指导下,来自埃及的留学生安琪屏息凝神,握刀的手指微微发颤。

  历经三次补刀修正,一方略显稚拙的印章终告完成。蘸取朱砂印泥,安琪郑重拓下人生首枚篆刻作品时感慨:“课堂上虽学过‘印者,信也’,却不承想方寸之间竟浓缩着‘人无信不立’的千年智慧。”这场集射礼、篆香、拓印于一体的文化体验,正是孔子研究院破解跨文化传播难题的创新实践。

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中,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篆刻导学崔峰正在教留学生篆刻技艺和印信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方向。

  现在,孔子研究院不仅高标准建设了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还针对全球孔子学院学生、国外宾客、留学生在儒家文化理解上的天然困难,精心设计文化体验项目,有效拉低了跨文化交流的门槛。

  “过去,在开展对外传播时,我们总是过度依赖语言教学去传递文化内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播效果。”孔子研究院学术交流部部长、海外儒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宋莹表示,于是,“春秋讲坛”数次组织中外学者进行交流会商,一致认为应强化体验式活动的权重,并通过文化“两创”加深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如今,系列研究成果在各类对外传播活动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孔子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孔子故里知名公益系列文化讲座,“春秋讲坛”不仅遍邀国内外儒学大咖,就儒学的正本清源和守正创新做好时代化诠释,更是打造多维融合传播矩阵、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截至目前,“春秋讲坛”已累计举办各类主题讲座130余场次,出版《“春秋讲坛”学术讲演录》两辑,先后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90多位专家学者登台演讲,并对演讲内容进行转化,受众达10万余人次。

  如果说“春秋讲坛”是攀登学术峰峦的云梯,那么“孔子讲堂”则是洒向阡陌街巷的甘霖。这场“及时雨”通过儒家文化的转化落地和推广普及,让“仁义礼智信”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其中关键,便是和谐的夫妻关系。《中庸》中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说的正是这个道理。”5月10日,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富荣带着“孔子讲堂”来到了曲阜市鲁城街道阙里社区,就“夫妻相处之道”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解。

  去年,孔子研究院创新打造“孔子讲堂”文化传播新平台,以院内学者为固定班底组建宣讲团,从长期从事文化传播事业的社会人员中遴选精英充实队伍。宣讲团成员根据个人研究领域和兴趣专长进行分众化课程设计,定期把儒家文化送进学校、企业、社区等基层一线,针对孩子的“活化经典”、围绕商户的“厚德儒商”、贴近社区的“近邻·说”等一大批广受欢迎的课程很快便“新鲜出炉”。截至目前,从长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学校、企业、社区等选取了10个点作为孔子研究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所,开展各类活动100余场。

  (大众新闻记者 孟一 通讯员 孔勇)

  红色朱村今更红

  5月16日一大早,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讲解员王经臣便来到馆里,他先在各展馆仔细转了一圈,又连忙回到办公室开始准备一天的讲解工作。

  “1944年的除夕夜,24名年轻的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战士,为保护我们朱村村民不幸牺牲。”游客到来,王经臣立马进入工作状态。建馆之初,纪念馆只有王经臣一位讲解员,随着游客量的增加,王经臣多了7位讲解员新同事。

  讲好红色故事,是朱村奔向好日子的方式之一。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这些年,我们不断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产业,带动大伙共同致富。不仅是朱村,县里以片区思维、共富理念推动朱村周边村庄一块儿发展,共同进步。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县里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结合乡村振兴创新开展‘百千工程’,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夯实了基础。”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介绍,在产业方面,临沭县充分发挥片区内朱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欧拉柳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引领村居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

  奔赴好日子的路上,红色故事的内容也在丰富。“最开始我只讲‘钢八连’和朱村的红色历史,现在还讲临沭的柳编文化和导沭整沂工程,更要讲好沂蒙精神。”王经臣说。临沭县修缮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并以老馆为核心修建了新馆,相继建成了沂蒙支前馆、导沭整沂馆等多个红色展馆,建成红色朱村旅游区。

  “讲解仍然是我们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但现在形式更丰富了。”临沭县朱村柳韵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徐芹鹏介绍,景区结合现有的红色展馆,面向社会群体开展研学活动,创作推出《枪声就是命令》《第一碗饺子祭英烈》等舞台情景剧。“今年4月,我们又推出了沉浸式研学,下周将接待研学学生大约800人。”徐芹鹏说。

  “通过发展红色文旅,朱村从一个偏僻的村庄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每年要接待游客五六十万人,我们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好了。”王经臣说。

  朱村之变,已逾鲐背之年的“老支前”王克昌感触颇深,“这十几年来变化太大了,现在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住上了楼房,路面硬化了,家家户户门口都停着小汽车,年轻人只要不懒,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我们老区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大众新闻记者 王思晴 通讯员 陈晓婷 卢星辰)

  戚继光的故事,“红领巾”讲给你听

  “戚继光抗倭多年,身经百战,是实至名归的战神。戚继光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5月18日上午,蓬莱阁景区戚继光纪念馆,一位佩戴红领巾的小讲解员完成讲解。身边的几十名游客由衷地鼓起了掌,一位来自福建的游客说:“戚继光在福建抗倭的事迹,我们很熟悉,没想到戚继光的老家在蓬莱。”

  从清明节开始,16名“红领巾讲解员”陆续在戚继光纪念馆上岗。每个周末,小讲解员们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戚继光故事,深受大家的欢迎。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登上蓬莱阁,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回顾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保卫海防的历史。总书记强调,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

  “近几年,蓬莱阁景区加强文物保护力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戚继光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蓬莱阁景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委员,文物部部长温丽艳说,2018年以来,蓬莱阁景区在原备倭都司府基础上,改建戚继光纪念馆,并整合古船博物馆、振扬门、太平楼的文化文物资源,建成胶东党性教育基地蓬莱教学区。将戚继光文化、海丝文化、海防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把景区打造成为传播戚继光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戚继光纪念馆接待了游客13万余人次。在戚继光纪念馆馆长于艳艳看来,这对一家国家三级博物馆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与蓬莱阁国家5A级景区在一块,人流量大,这是我们讲好戚继光故事的重要优势。”于艳艳告诉记者,改造之后的戚继光纪念馆,深入挖掘了戚继光精神,完整再现了一代战神戚继光的光辉一生,成为到蓬莱阁旅游必看的景点。“去年我们一年接待游客350多万人次,其中70%的游客都会到戚继光纪念馆。”

  除了红领巾讲解员,蓬莱阁景区还邀请党员干部、志愿者、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义务讲解。讲解员们还会走进蓬莱区的中小学校,把英雄故事、丝路故事送进课堂。

  (大众新闻记者 从春龙)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