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05-22 14:42:56
山东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勇争先。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上下功夫,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上用实劲。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改革潮涌齐鲁,创新驱动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山东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拓创新的魄力,在各个领域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突破——日照港打破传统模式,以主动预防替代被动维修,一年省下超亿元成本,尽显管理智慧;青岛港拓展开放格局,与全球700多个主要港口携手,彰显开放魄力;临沂商城搭建外贸新平台,让企业“足不出户”通达世界。这些鲜活案例,正是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济南董家铁路货运中心,集装箱整装待发。(□大众新闻记者 刘飞跃 报道)
被动维修变主动预防,一年节省过亿元
从几十年前的一片滩地,到如今“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山东港口日照港因改革开放而生,应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走向深水区,涉及的矛盾更深,推进的难度更大。
维修体制改革因其涉及面广、影响大,成为日照港改革中的一大突破点。
港口是重设备聚集的行业,设备之于港口是其枢纽作用发挥的关键所在。日照港货物吞吐量逐年攀升,对港口机械设备,尤其是对自动化设备而言是一大考验。
“改革必须直面病灶才能开出良方。”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衍棣负责具体推动维修体制改革。
传统模式下,各生产单位设备维修自成孤岛,人员、设备、物资等资源配置重复,高技能人才短缺,研发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而设备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技改维修项目标准不统一,维修备件存在重复储备、过度储备,以及业务外包无序等堵点,更如一道道枷锁,制约智慧绿色港口建设。
王衍棣以物资管理举例:此前全港物资库房达到108个,物资存放分散;二级库金额接近1.6亿元,长期闲置物资未能及时盘活。这是传统模式下管理粗放的写照。
怎么改?
“日照港专门成立技术创新中心,改革维修保养模式,创新设备管理体制,维修保养、外修管理、人员管控由分散管理转变为统一管控,以体制创新解决管理粗放,以技术创新推动流程再造。”王衍棣说,维修体制改革牵涉面之广、力度之大是日照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涉及人事、财务、运营、科技、设备各环节。
改革初期,有的生产单位不积极。因为生产单位将维修费、材料费视为调节生产经营的重要杠杆,沿袭固化已久;有些人难以接受新理念,对改革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为了破局,2024年日照港集团召开3次维修体制改革专题会议。
“办法总比困难多!”王衍棣带领团队化身“改革宣讲员”,一家家单位走访,一场场会议沟通,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算“明白账”:
第一,设备的可靠性上升,故障率下降了;
第二,把生产单位维修业务、维修人员、仓管员调整至技术创新中心,安全风险能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能省钱,降本增效……
改革推进,港口迎变:
组建专业化科技研发团队,从分散的“游击战”转为“集团军”联合作战;
新的设备管理机制如“智慧大脑”,设备管理平台依托智慧设备管理、智慧运维管理和状态在线监测三大系统实时捕捉设备“脉搏”,实现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精准化维修变革;
76项设备管理制度、40项安全操作规程、242项维修工艺标准的修订完善,为管理戴上了“规范标尺”;
全港108个仓库整合为15个中心库与功能库,实现备件物资直供、国产化替代,2个自动化智慧仓库更是让仓储实现自动化、可视化、精细化管理……
数据有说服力:在设备使用率同比提升8.81%的情况下,设备可靠率提高10%,2024年节省设备维修成本超1.1亿元。
这是日照港系列改革的缩影。
锚定“四个一流”,一年来日照港实施近60项改革,打造与世界一流港口相匹配的生产模式、组织架构、体制机制。
改革,带来能级提升。
2024年,日照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52亿吨、集装箱67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5.7%、11.8%,吞吐量居沿海港口全球第7位。其中全年外贸吞吐量同比增长13.7%,集装箱作业效率同比提升22%。港产城融合重点项目加速一体推进,临港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日照港确立了到2026年集装箱航线达到100条、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的目标。
千帆竞发势如虹。日照港改革创新的浪潮奔涌不息、科技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效率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这座年轻大港将在破浪前行中走得更远、变得更强。(□大众新闻记者 赵丰 刘笑笑 常青 吴宝书)
“朋友圈”扩容,牵手全球700多个港口
5月18日,地中海航运(MSC)独立运营的中东航线CLAN首航船舶“地中海弗罗拉”轮(MSC FLORA)靠泊山东港口青岛港QQCT码头泊位,标志着这一联通东亚与中东市场的新航线投入运营。
“这条航线计划部署8条船舶运营,周班运行,覆盖新加坡、那哈瓦舍瓦、哈迈德港、巴林、科伦坡等重要枢纽港口,对于客户来说港口选择增多又能节省物流周转成本。”中国外运华中有限公司集装箱海运事业部船勤部经理助理王业泉说。
该航线的开通精准构建东亚与中东、南亚之间的海上通道,强化青岛港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的战略地位,可为全球贸易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物流服务。
有着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属性的港口,是推动高质量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连接国内外市场、促进贸易往来关键节点,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青岛港作为山东省港口集团的发展“龙头”,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锚定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目标,在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中挑重担。
“去年以来,我们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持续发力,航线数量和港口吞吐量不断增加。同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快智慧港口建设,打造‘五个国际领先’,国际枢纽地位得到全面提升。”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建光说。
航线密度是衡量港口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进入5月份,青岛港单月成功开通3条“一带一路”外贸航线。3条新航线分别为德翔海运、宏海箱运等船公司合营的南美航线,马士基、以星航运合营的中南美航线,以及地中海航运的中东航线。
据统计,新航线覆盖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南美主要经济体以及中东关键港口,预计每年将为青岛港新增集装箱吞吐量超20万标箱。
青岛港把握市场动向,联合全球领先航运企业,开辟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航线,此举不仅帮助中国出口企业分散传统市场风险,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更为“中国制造”开拓新通道。
在开通新航线赋能区域贸易、开拓增长新路径的同时,青岛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升枢纽能级,形成“东联日韩、西接中亚、南通东盟、北达俄蒙、辐射全球”的国际航运格局。
通过持续优化航线网络布局,青岛港不断扩大外贸“朋友圈”,先后吸引2M、海洋联盟等国际航运联盟持续加大资源投入,新增国际航线数量居北方港口首位。目前,山东港口青岛港海运航线总数突破220条,其航线网络辐射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主要港口,实现了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的全面覆盖。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4月,青岛口岸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达2649.8亿元,同比增长15.6%;对东盟出口额717.1亿元,同比增长13.3%,展现青岛港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港的发展动能。(□大众新闻记者 李 媛)
有了“中国大集”,一杯一壶直通全球
商贸物流是临沂最大的特色和优势。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临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从曾经的闭塞之地,变为“中国物流之都”“中国市场名城”,如今又朝着“国际物流之都”“世界大集”前行。
前不久,2025马来西亚中国临沂商品展览会在吉隆坡举办。为期两天的展会,吸引近60家临沂企业参与,千余款新品亮相,超5000名观众到场,200余家国外采购商与参展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展会第一天,当地知名乒乓俱乐部前来洽谈,订购了部分乒乓系列产品。次日上午,所有展品便被抢购一空。”临沂市小商品商会党委书记、山东连胜体育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连胜,在临沂商城摸爬滚打40多年,见证了商城的每一步发展。此次带队参加马来西亚展会,他收获颇丰。
宋连胜说,此次是商会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三届展会,特意邀约了当地建材五金小商品企业到会采购,预计培育外贸商户50家。连胜体育带去多款创新产品,为融入当地市场,还进行了品牌本地化调整,从产品设计、包装到营销策略全面优化。
出海之路,并非坦途。企业面临着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市场规则不熟悉等诸多挑战。
今年,临沂将商城国际化列为“头号工程”,围绕企业、商户痛点,逐个环节深入研究,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举行商城国际化推进大会、出台商城转型扶持政策、安排8000万元专项资金、持续举办境内外各类展会、政府牵头组团出海抢单……全力为商城出海、企业远航打消顾虑、扫清障碍。
临沂商城集团,承载着整合商城优势资源,引领商城转型升级,促进商城持续发展的战略重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孙思永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破除小微企业出海壁垒,他们布局海外仓、海外展会,通过打造“临沂有商城、海外有展厅、线上有平台、交易有通道”的综合服务体系,让企业无忧出海。
近期,临沂市提出建设“国际物流之都”综合交通枢纽核心目标。立足商城国际化发展需要,通过系统分析人流、物流等,从国际、国内、市域三个角度,科学确立未来发展方向;面向国际,构建“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4月23日,临沂商城·中国大集海外数字商城阿联酋国家馆在迪拜龙城正式开馆。中东采购商萨利姆看中一款由山东泽宇杯业设计的保温杯,掏出手机扫描杯身二维码,进入“临沂商城·中国大集”ChinaMarket数字商贸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中国大集”),AI数字人翻译解说,边听介绍边完成了溯源下单。而在6000余公里外的临沂商城,泽宇杯业创始人王春香通过“中国大集”展示产品、拓展业务,看到平台上的订单提示,着手准备产品。
曾经,为拓展海外市场,王春香四处参加展会,产品出口仍旧困难重重。现在,通过阿联酋国家馆线上线下齐发力,她的玻璃杯成功卖到了迪拜。她感慨,有了“中国大集”,一杯一壶能直通全球。
“中国大集”由临沂市委、市政府主导,深度(山东)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营。深度数科集团董事长全传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前商户出海,要么花钱租海外仓,要么参加展会,成本高、风险大。现在,我们用海外国家馆的模式,给商城商户搭了条轻量化出海的便捷通道。5月份即将开放印尼国家馆,帮助临沂商户海外展出3000多件商品。”
谈到未来发展,全传晓透露,“中国大集”将利用三年时间实现“三个100”目标:推动临沂100个专业市场数字化、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100个国家馆、链接100家全球线上平台,推动临沂商城从“中国大集”走向“世界大集”。(□大众新闻记者 杜辉升 刘元迪)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