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开屏见“好”丨11年坚守,亩产将近翻番!书记农机手带出万亩“黄金麦田”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7-06 09:07:05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七一特辑·我是共产党员”系列。

好消息!每亩增产近128斤,再次刷新合作社小麦亩产记录,比潍坊市的小麦平均亩产(约900斤)高出七成。

今年,潍坊市寒亭区惠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简称惠民合作社)小麦又获丰收,经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测产小组现场测产,其亩产达到776.97千克(近1554斤)。

得知这个消息,一张张带着尘土和秸秆碎屑的脸上露出麦收季里难得的微笑。

小麦亩产从2014年的800斤到今年的1554斤,村集体年收入从不到3万元到2024年的120万元,这离不开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村党支部书记、惠民合作社理事长张萍和大家的共同努力。

惠民合作社是由一空桥村党支部领办,2016年正式成立,现种植10500亩粮田,由一空桥村及周边5个村的耕地流转而来。

种植管理这10500亩粮田的是张萍和另外6位农机手。

每逢麦收季节,张萍成了一名主力农机手,每天在麦田里开12个小时的收割机,这是一天最适合小麦机收的12个小时。

“一天能收300亩。”张萍说,日前,他驾驶着惠民合作社最大的一台收割机,每分钟可以收割吸入0.72吨庄稼植株。

驾驶室距地面约2米高,张萍娴熟地操控收割机,紧绕地头的水泥机井口丝滑转弯,擦着邻近麦田的大棚疾速推进,将田边地角的小麦植株也尽数收入。收割机吐出秸秆还田,喷出麦粒装车。

11年前,包括张萍在内的7名农机手没有想到,他们会重新回到家乡务农种粮。

张萍1970年出生于一空桥村,成年从商后,庄稼地里的活张萍没再接触过,搞现代化的粮食种植产业,他只能从头自学。

“世面见了,钱也赚了,上了年纪想家了,就回来为父老乡亲做点事。”张萍说。2014年,张萍接手时的一空桥村,村集体经济1年的收入不足3万元。

上任伊始,他带领村两委和党员筹款130多万元,硬化村庄道路3.9公里,清理40余处村内的“三大堆”、垃圾沟,拆除乱搭乱建200余处。

之后,张萍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反复论证,确定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产业的路子。

“一亩地流转费1000元,种一年粮食能赚够流转费吗?”村民张冰提出疑问。

面对村民的疑虑,张萍一字一句地说:“赚了大家分红,赔了算我头上!”

合作社成立后第一年就迎来“开门红”,2017年,社员人均分红1500元。

2020年,优质麦喜获丰收,产量突破到180万斤,社员人均再增收500余元。2021年,入社社员每股分红达3000元。

为了长远考虑,从2018年开始,惠民合作社就一边攒钱一边成建制购置农机设备,截至目前一共购置了56台农机设备,总投资540万元。联合收割机卸麦粒时,农机手可以短暂休息,驾驶室空调给力,隔绝室外高温。

“一个村花500多万买农机,搁原来不敢想。”惠民合作社的农机手张松说。

除了联合收割机,还有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旋耕机、喷灌设备等,可以进行小麦玉米种植收割、喷灌浇水、植保喷洒、平整土地等多种作业。

自购农机,投资巨大,但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

2019年麦收季,天气预报有强降雨,一空桥村使用自备农机开足马力连夜运转,一晚上抢收1000亩,每亩至少避免300斤的损失,相当于一晚上抢回30万斤粮食。

平日的张萍,脚上是布鞋或解放鞋,衣服上常带着尘土或机油,开着皮卡车在大田里转,随时能下地干活。

要是有前来观摩学习的访问团,张萍就会停下手中的忙碌,换上正式的衬衣或外套,耐心地给大家介绍讲解。

有人说张萍种庄稼种“傻”了,种“魔怔”了,2023年他的大儿子结婚,办喜事正好赶上麦收,张萍总共就在家忙了一天。

近十年来,张萍一年365天有360天守在大田里,偶尔外出,也是带着合作社社员去找专家、学技术、看种粮示范区。

“刚当上支部书记的时候,我没有一根白头发,头发乌黑乌黑的。”走下联合收割机驾驶室的张萍,挠挠头,略带自嘲地说。11年时间,他满头黑发已变花白。

7个人种植管理上万亩良田,现在,他们正研讨引进自动驾驶的智能化农机,效率还有望进一步提高。

(大众新闻记者 卢鹏 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吕文佳 通讯员 陈进)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14年写就45万字,百岁老党员为家乡“立传”

开屏见“好”丨救起母子后离开的白衣男子找到了!后续来了

开屏见“好”|5年“追债”5200余万,她是执行一线的“铁娘子”

责编:

审核:陈佳汐

责编:陈佳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