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新闻
2025-09-16 17:45:35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十余年来,从盐碱地里的高产奇迹,到智慧田间的精准管理,从“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到“一带一路”的农业合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在广阔的田野里播撒科技的种子,书写出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画卷。
科研攻关,把种子攥在自己手中
聚力科研攻关,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紧盯生物育种、绿色低碳、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强化底盘技术突破。2025年上半年,全院新立项科研项目446项,立项经费2.42亿元。主持立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3项,牵头立项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21项,同比增长61.5%,获批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组织申报16项省科技奖(7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和1个国际科技合作奖)成功完成会评答辩。全院共申请专利244件,获授权专利143件;获植物新品种权42件,通过审(鉴)定品种16个;研制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5项;出版论著17部;发表论文448篇,其中SCI/EI 259篇、高质量论文范围307篇。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和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9项成果入选,其中5个品种入选2025年国家农业主导品种,4项技术入选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曾经,我国小麦生产面临着传统品种抗病能力差、易倒伏、亩产低等诸多困境,饥荒阴影一度笼罩田野。但如今,我国小麦口粮自给率达到100%,种子自主率同样达到100%,真正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2018年,以“济南17”为父本、“954072”为母本,作物所研究员曹新有主持育成超强筋小麦“济麦44”——多年全国优质小麦质量鉴评会评分第一,创下全国超强筋小麦实打亩产808.6公斤的高产纪录,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2024年夏收,全国推广面积前三位的小麦品种,有两个都来自山东。2025年夏收,亩产超900公斤高产类型小麦品种有3个,分别是济麦34、鲁研951、济麦37;鲁研951首年大面积推广153万亩,跻身全省前十,入选国家农作物苗头性品种。
不仅是小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自主育成的大豆新品种齐黄34,先后以亩产353.45公斤、302.6公斤创我国夏大豆高产和盐碱地单产“双纪录”,鲁西黑头羊打破北方农区肉羊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鲁丽”苹果成为中早熟苹果更新换代的主力军。这些品种的背后,是农科院人对“中国粮用中国种”的坚定实践。
就连曾经“种不出粮”的盐碱地,如今也焕发新生。在黄河三角洲,抗旱节水小麦济麦60在土壤含盐量超过3‰的盐碱地上亩产再创新高,达到560.4公斤,鲜食玉米和花生也创出盐碱地带状种植高产典型。科技,让不毛之地变为沃野良田。
科技支撑,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薄弱,优秀品种和先进技术不能及时送到农民手中。这是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积极作为,通过多项创新措施,把贯彻落实“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和“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重要指示深度融合,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潍坊寒亭高里街道一空桥村在一无资金,二无村办企业,三无机动地,全村年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条件下,由村党支部领办惠民农作物种植合作社。2018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对合作社开展技术帮扶,与企业协作在流转的1800亩土地上开始种植全国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4,提供“品种+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当年亩产达到1200斤,商品粮售价每斤比普通小麦高1毛钱,亩增效200多元。从2021年至今,推广到6个村,面积稳定在10500亩,成功打造了国家优质小麦示范区。2024年夏收,济麦44平均亩产1300多斤,增收110多万元,社员每股分红3000元。同时,也建设了强筋麦粮仓和石磨面粉加工车间,仅加工石磨麦芯粉一项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跟着农科院,吃上科技饭!”这在山东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责任和使命。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坚持科技与科普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将农业生产科普从“田间”带向“云端”,构建起“1331”科普发展新格局,即成立一个实体机构、健全三类传播渠道、建立“三化”发展模式、蹚出一条科普惠农之路,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和精准推送,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平台赋能,科技发展底气更足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正悄然改变传统农耕面貌。这里布局了500多套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气候、土壤、虫情、作物生长等数据,通过智慧农业系统实现精准调控。无人农机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智能收割机不仅能实时测产,还能为来年选种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这里正在成为“北方种业之都”的核心载体和全国粮食减损的示范窗口。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高能级平台在资源集聚共享、核心技术突破、跨学科协同创新等方面载体作用,积极争创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小麦玉米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仪器设备更新升级建设项目获批立项,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二期即将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大科学中心(齐鲁农谷)建设,积极推进山东农业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胶东创新中心、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等三个区域性研究机构建设,联合山东农业大学与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水发浩海集团共建鲁宁现代设施农业创新研究院,与重庆市武隆区政府、重庆市农科院共建“渝鲁现代农业研究院”。
而在更广的国际舞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也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深度合作:中标中哈4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在马来西亚建设6.7万亩标准化玉米农场,在乌兹别克斯坦推广蝗虫防控生物制剂技术……中国农业科技正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信念;创新不仅是方法,更是使命。
从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到如今齐鲁大地处处展现农业现代化新图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今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上,科技的翅膀正迎风展开,“科技兴农”的新篇章将继续在广阔田野中书写。
(大众新闻记者 张达)
责编:
审核:孔艳
责编:孔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