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望岳谈|城市更新要以人民为中心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9-19 14:14:30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9月18日,山东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作为全省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释放了新阶段城市发展的鲜明信号——城市更新,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全省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

  自2020年10月中央第一次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山东在实践中蹚路径、攒经验:青岛、济南先后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济南、青岛、东营入选国家城市体检样本城市;烟台、潍坊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今年,我省有4个项目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从省会到沿海,从老工业基地到新兴城市,山东以“工匠精神”打磨城市细节,以“绣花功夫”优化治理效能,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精细化管理水平、民生服务品质。

  新时期,城市更新该如何推进?

  作为全省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其紧迫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但更要清醒认识到,城市更新绝非短期“面貌焕新”工程,而应构建一套兼顾民生需求、经济效能与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更新模式,才是确保城市更新从“一时见效”走向“长久受益”。

  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深刻变革。

  当前,山东城镇化进程已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过往的大规模建设虽让城市“长大长高”,但也积累了诸如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不均衡、居住环境品质下降等问题,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问题更易凸显。通过城市更新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装上了电梯、更换了老化管网,越来越多的老旧街区通过微改造重焕生机,口袋公园、社区食堂等配套不断完善,让市民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就近办事” 的愿景逐步成为现实。这一系列变化,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体现。只有让更新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城市才有温度,更新才有意义。

  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将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综观近年来山东的城市更新实践,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提升是主要方向。老旧小区改造、道路优化、地下管网更新等工程,既直接拉动了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需求,也为城市后续发展夯实了硬件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类项目往往依赖财政投入,长期“输血”难以持续;加之部分项目面临空间规划调整、土地权属等制度性壁垒,更制约了城市更新效能的充分释放。

  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关键在于破解这些梗阻,既要通过制度创新打通调规、土地等瓶颈,以存量盘活带动增量发展,也要拓展多元融资渠道,推动城市更新由“依靠财政”转向“自我造血”,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可持续的城市更新,需要在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独特魅力的源泉。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的每座城市都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济南曲水亭街,泉水潺潺、古街悠悠,承载着泉城的千年记忆;青岛八大关,万国建筑风格各异,诉说着城市的开埠历史……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空间,正是山东城市的“灵魂所在”。

  基于对文化根脉的珍视,山东在城市更新实践中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济南建立“以居民为主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连续3年开展历史建筑“健康体检”,以微更新塑造泉城特色风貌;青岛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百年中山路等街区建成传承城市文化的综合载体,年吸引游客超过8000万。这些实践印证,只有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城市更新才能真正守住初心、行稳致远。

  (大众新闻记者 方垒 于新悦)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