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5-10-08 16:02:40
清晨五点,在潍坊昌邑经济开发区下营镇北方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内,一亩亩虾塘笼罩在薄雾中。养殖户们熟练地操作着手机APP,查看虾塘的溶氧量和水温数据;另一边,园区内冷链物流车引擎轰鸣,2万斤活虾正整装待发,准备发往各地市场专柜,保障国庆中秋假期海鲜供应……
一只只青壳长臂的生态虾,正成为解码蓝色经济的鲜活样本。近年来,潍坊昌邑市聚力向海图强,推动发展对虾产业,从品牌打造到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力,建设高质量“海上粮仓”。
一尾虾苗的“中国芯”:育种革命筑牢产业根基
位于昌邑的邦普对虾遗传育种中心,核心种质选育已突破5代,自主构建凡纳滨对虾家系450余个,并于2023年成功突破种虾关键技术,扭转了种源“卡脖子”的产业困局。
南美白对虾是我国海水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对虾品种。“过去对虾种源全依赖国外进口,现在完全摆脱了这种被动局面,与国外苗种相比,我们自主培育的对虾种虾,成本降低了50%,生长速度提高了15%,这对养殖户的经营信心是极大的提高,现在邦普已经形成了年产10万对种虾的培育能力。”邦普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坤说。
除此之外,企业自主研制的对虾专用配合饲料,全程不用轮虫、卤虫及沙蚕等鲜活饵料,饲料强化率、对虾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远高于未经饲料强化的对虾,首次实现凡纳滨对虾育苗、养成及亲虾培育等全过程均使用配合饲料的先例,填补了国际种虾替代饲料的空白。
“通过产业链前端发力,集结国内高端科研院所和专家的智慧,邦普在对虾种业‘芯片’上持续发力,自主培育出凡纳滨对虾‘邦普1号’抗病新品系,新品种审定材料已于去年提交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罗坤说。
“目前,昌邑市已建成高丰富度遗传多样性的南美白对虾活体种质资源库,突破了多性状基因组选择、标准化无特定病原种虾扩繁等多项‘卡脖子’技术。”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孙妮妮表示。
虾苗育种突破的背后,是昌邑“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生态。昌邑市聚焦种业难题,设立种子资金,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种业产业链,组建鱼、虾、贝、蟹、参5个海洋种业创新联盟,聚集创新企业60多家。推动广东海大集团、汇泰投资集团等优质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国内水产业首个联合育种平台,昌邑对虾科技小院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
一方池塘的“智能手”:生态养殖造就产业优势
在下营镇海景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科技感扑面而来:24个标准化养殖池塘整齐排列,气动进水阀与排水阀精准控制水流,车间末端的过滤设备和生化反应池如同“魔法池”,将超标尾水净化后循环利用,节水率达80%;智能喂食系统按预设计划运转,把饲料均匀撒向每个池塘,无需人工值守。
“传统养殖模式下,两个人只能管一个车间,现在两个人能管三到四个车间,人工成本大幅降低。”车间负责人刘鑫蓬指着忙碌的年轻员工说,如今企业90后、00后“新渔民”占比超90%,年轻群体的加入与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让养殖车间焕发生机。
科技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产量的质变。过去露天池塘养殖一年一茬,亩产仅1000斤左右;如今智能工厂化养殖,一亩水体年产量可达5万斤。
昌邑海域水深较浅、海底平坦、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水温稳定,天生适合鱼虾养殖。为推动产业转型,近三年昌邑向上级争取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改善渔业设施、引导绿色发展,已建成工厂化养殖大棚450多个,全市海水养殖面积达40万亩,其中贝类底播及筏式扇贝增养殖35.7万亩、海水池塘养殖2.5万亩、大水面海洋牧场1.8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50万平方米。
如今的昌邑,已建成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5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养殖品种涵盖对虾、梭子蟹、大菱鲆、贝类等,拥有“昌邑虾皮”“四孔潍鲤”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个、“昌邑大对虾”“三疣梭子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培育打造了海丰水产“鲁邑海丰”著名商标。
一片海域的“发展经”:绿色模式激活生态红利
“多亏了‘渔病远程诊断系统’,我们可以线上问诊,看看虾长的什么病,渔病医院工作人员也经常上门给我们提供化验水质、检疫检测病害等服务,有问题能够早发现、早介入。”养殖户李大勇说。
线上拍拍照、描述症状,一会的功夫就有专家回复,“渔病远程诊断系统”小程序为广大渔民答了不少疑、解了不少惑。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扩大,养殖户对安全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营增殖实验站合作,共建昌邑市渔病防治医院,为养殖户筑牢“防护网”。
“医院配备‘水生微生物鉴定和耐药性评估实验室’‘水生动物疫病分子生物学诊断实验室’,还有远程诊断系统,实验面积超300平米,设备达100台。”昌邑市海洋事业发展中心渔技科负责人张世奎介绍,医院每年为潍坊、滨州、东营等周边地区检测病样1400余次、水质2000余次,指导养殖户精准用药、科学管理,推动区域水产养殖主要病害发生率降低20%。
渔病防治不仅大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还显著降低了环境负担和养殖风险,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这只是昌邑发展绿色渔业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昌邑将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作为“生态昌邑”建设的重要举措,近5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900余万元,放流各类苗种17亿单位,这一举措不仅补充了近海生物资源,改善了水质与水域生态环境,还提高了海洋固碳能力,生态效益显著。据科研单位评估,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大宗经济物种的投入产出比达1:17,增殖海蜇有效抑制了近海赤潮灾害发生和沙蜇等有害水母泛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种源自主到智能养殖,从病害防控到生态放流,昌邑的对虾产业正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蓝色经济画卷上书写着“一只虾带动一个产业”的鲜活故事。
(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责编:
审核:孔艳
责编:孔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