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新闻
2025-10-26 13:35:53
《山东青年志》栏目视频采访神力索具
10月26日,曙光初绽,晨光为“神力索具60周年庆典”的红色字样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公司智能制造产业园门前,不少老员工在此驻足,用手机拍照记录这个承载了他们青春年华的地方。
六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一家制造企业来说,却意味着经历了无数次淬炼与考验。从一个普通的链接双环扣,到行业顶尖的120级索具;从最初同行的质疑嘲笑,到如今拥有7000余种产品品类的“隐形冠军”,神力索具60年的风雨历程,不仅是一家民族企业的坚守与突破,更见证着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奋进之路。

传承:一线淬炼的成长之路
2011年,刚结束会计事务所实习工作的杜大平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颇感意外的决定——进入自家索具厂从最基层的学徒做起。
“当时父母并不支持这个选择。”杜大平回忆道,“制造业在很多人眼中是‘苦差事’,他们深知这个行业的艰辛——工序繁杂、劳动强度大,并且常年需要出差。”
然而,这个从小在工厂里玩耍、听着机器轰鸣声长大的年轻人,却对这些厂房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带着责任与使命,杜大平毅然回到了他熟悉的车间。锻造、热处理、喷塑等每一道工序,杜大平都亲身实践操练,他认为基层工作,不仅能让自己掌握技能技术、熟悉公司流程,更重要的是能够倾听一线最真实的声音。
十四年的时间里,杜大平勤勉踏实、兢兢业业,顺利完成了从学徒工到管理者的蜕变。当他站在公司60周年新的起点时,早已对这个索具制造龙头的7000余个品类了然于胸。

破局:全球市场的战略远见
接班后,杜大平敏锐地发现了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症结:优质产能与市场开拓之间存在明显落差。当时,企业的生产工艺已经达到先进水准,但销售网络和市场布局却未能完全匹配这些优势。
“我选择了从销售端进行突破。”杜大平回忆道。他力排众议,带领团队对全球客户进行系统梳理,将资源向重点地区的重点客户倾斜,同时逐步淘汰那些对质量和标准要求不高的普通客户。
市场战略的调整是企业破局的关键一跃。神力索具不仅稳住了原有市场,还成功打开了新局面。
“如今,我们的产品远销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地区备受青睐。”杜大平自豪地告诉记者,“在索具这个细分领域,我们的产销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
市场突破的背后,是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把握。“我们改变了以往过度依赖外贸的格局,大力开拓国内市场。”2020年后,杜大平推行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策略带来了显著成效,企业国内订单连续五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现在我们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企业还深耕中亚等沿线国家市场。杜大平介绍道,“我们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使用习惯,对产品表面处理工艺等进行定制化改进,成功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攻坚:行业顶尖的技术突破
当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掌握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权,已然成为企业发展的制胜关键。杜大平深谙此理,在稳固市场根基的同时,他还将目光投向了行业技术制高点——120级索具的自主研发制造。
“小”索具背后藏着高科技。“120级索具代表着当前全球索具制造的最高水准,对材料强度和制造工艺要求极高,过去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我们只能依赖进口。”杜大平介绍,为了攻克这一“卡脖子”技术,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合作组建专项研发团队,投入上百万研发资金展开系统性技术攻坚。
历经五年的持续探索与反复试验,2025年10月,神力索具120级索具产品成功问世,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高端索具产业领域拥有了话语权。
杜大平强调,这项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产品本身。“在极端环境下进行重型吊装作业,我们终于有了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更值得一提的是,研发团队在产品非承重部位创新嵌入了智能芯片,能够实时监测产品使用数据,在达到疲劳限度前主动预警,极大地提升了作业安全水平。
目前,神力索具的120级索具已逐步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大型船舶制造等重大项目中去,成为“中国制造”在高端索具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

智造: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走进神力索具的新工厂,仿佛进入了一个现代化智能制造的世界:一排排的机械手臂精准地进行着高危工序操作,全智能化链条生产线有条不紊地工作运行,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控着每个环节的数据信息。
“这个新工厂我们规划投资了12亿元。”杜大平向记者介绍,“其中大部分资金都投向了自动化和信息化升级。”这些投入带来了显著成效:同样的工序,生产效率比老工厂提升了30%以上,用工人数却减少了50%。
杜大平特别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细节:在新工厂的精加工工序上,原本需要30位员工的生产线,现在通过专用加工中心和机械手的协同配合,只需两名工人操作即可。“这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除了智能化改造,绿色制造同样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杜大平看来,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从2018年开始,他就开始着手推动企业的绿色转型。“我们不仅自己要绿色生产,还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一起转型升级。”
这一努力在2021年结出硕果——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杜大平透露,这一前瞻性布局还有利于企业规避欧洲即将实施的碳交易税风险,“这对我们的成本管控形成了重大利好”。
根基:一脉相承的管理哲学
“餐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杜大平这句看似朴素的话,却折射出他独特的管理哲学。他亲自参与公司食堂的升级改造,每天审核食谱,甚至连食材采购他都时常关心。
“员工的诉求,就是我管理的首要问题。”杜大平说。在他的推动下,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在行业内“首屈一指”,福利待遇连年提升。
这种“家人式管理”的理念源自他的父亲老杜总。“我父母把每个员工都当作家人,不论职位高低、工龄长短。”杜大平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老董事长因病需要肾脏移植时,竟有员工主动提出无偿捐肾。“而且不止一个人有这个想法。员工们说,为了公司发展,老董事长透支了身体,他们愿意用这种方式回报。”
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如今转化为杜大平管理企业的强大动力。“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带领员工过的更好。”他说,“员工来到公司的诉求很单纯——努力赚钱,实现自身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这样的平台和机会。”

新篇:甲子之年的新征程
站在企业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杜大平的目光已投向更远大的目标:全球第一。
“目前索具行业的世界第一在美国,但我们的新工厂在工艺水平、生产效率等方面已实现整体的提升。”杜大平信心满满地说。他透露,为持续突破“卡脖子”技术,公司每年会将5%的销售额投入研发创新。
如今,神力索具的产品已覆盖122个行业,从普通的物流搬运到极端环境下的吊装作业,再到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等高端领域。作为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神力索具凭借在细分领域的深耕,构建起了宽阔的“护城河”。
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每一根安全索都承载着匠心,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凝聚着智慧。从孔孟之乡到世界各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创造,神力索具正以坚实的步伐稳步前进。六十载匠心传承,一甲子春华秋实,神力索具用实干书写着中国索具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 组稿:乔秀峰 摄影:刘强 )
责编:
审核:陈佳汐
责编:陈佳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