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1-08 11:56:00
鲁中网记者 孙蕊
腊八已至,黄河大集热闹开市。年货、非遗、美食、演艺、民俗……各种好品好物,近百个摊位,汇集在黄河大集上。人们赶年集、备年货,感受朴实温馨的年味,花小钱拉满新春限定仪式感。
“黄河大集”是年集的升级版,它不是一时兴起的网红产物,它有着底蕴悠久的商贸历史,也是文化两创的重要载体。接地气、有人气的“黄河大集”上,人们体会了“闭眼入”的获得感,找回血脉中渴盼的烟火乡情,也寻觅到了沾着“土气”的文化气息。
大集上有市井的烟火。
踏进腊月门,年味铺满集。腊八之后的大集上,堆满了人们过年的年货,蔬菜论捆、干果论兜、鸡蛋论筐、馒头论袋、小吃论份……一个个小摊,涌动着人们的消费动力和生活热情。相比超市里精致的陈列,大集上的货品可以说是原生态,沾着泥土的小葱,装在编织袋的杂粮,敞口排列的点心,带着嫩叶的水果。年集上新添了春联、年画、灯笼,红彤彤的年货洋溢着浓郁的年味。摊主们热情似火招徕生意,“随便吃随便尝”是大集的常态,没有“价格刺客”,也没有块八毛的斤斤计较,在这里,可以讲价,可以抹零,主打的就是性价比。顾客们从头逛到尾,如同置身于乡土版的清明上河图,无需拘谨压抑,可以肆意喧哗,一边“剁手”、一边唠嗑,年货在讲价声中装进塑料袋。厚厚的羽绒服也挡不住人潮的喧嚣,物阜民丰的鲜活景象让人沉醉其中。习惯于“两点一线”的人们走出虚拟的赛博世界,进入人声鼎沸的年集,没有一个人能拒绝这热烈饱满的烟火气息。
大集上有渴盼的乡情。
山东大集发端于农耕时代,不仅是一种风俗,也是烙在血脉中的一种习惯。大家都数着日子,怀揣着积蓄去赶集,拎着装满货物的塑料袋,听完十里八乡的消息,才心满意足地离去。尤其是年集上的吆喝声一响,苦撑一年的打工人就像打开了时光机的开关,唤醒了久违的记忆,恨不得飞奔回家在大集上“放飞自我”。他们从乡镇走到城市,从大集走进商场,蓦然回首才发现大集上凝聚着三代人的集体记忆。因此乡村大集“翻火”,成为消费主力军的一代人重返大集,寻找集上的乡音乡情。酥锅、甜饭、猪头肉、鸭蛋等土特产琳琅满目,熟悉的味道唤醒童年记忆,面塑、糖人、剪纸、泥塑等技艺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寻觅的非遗技艺品在当下延续了生命力。每一个忙碌的身影,每一个热闹红火的摊位,让人感觉到旧时年味在缕缕飘香,熟悉的摊位、传统的工艺品、地道的美食,都让我们回到了那个充满回忆的家乡,找到久违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大集上有传承的文化。
《五杂俎》中曾记载:“岭南之市谓之虚……山东人谓之集。”大集延绵至今,是地方文化的集大成者,凝缩着一方水土的过去和现在,是展示物产、饮食、风俗、方言等民俗文化的橱窗。在淄博,高青县的青城大集拥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黄河大集”的典型代表,围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延伸出四条街道,划分出十多个专业市场。文昌阁下,“文化味”与“烟火气”在此交融,舞龙舞狮、戏剧展演等文化活动轮番上演。此外还有周村大集、淄川桐古大集、桓台索镇大集,都是黄河大集的“佼佼者”。这些大集上,有舞龙舞狮、热闹秧歌、喜庆高跷的文化展演,也有泥塑、糖画、草编等非遗展品。人们游览其中,观赏好品美物、民间民俗,如同身在博物馆,探寻家乡的文化根脉,让从古至今的赶集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