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4-14 15:28:20
鲁中网记者 孙蕊
文房四宝,砚居其一。产于淄博的淄砚,兴盛于宋代,复兴于明清。2013年,淄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殊荣背后是其跨越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淄砚之色,我称之为玄色,如同夜幕般妙不可言。”在淄博砚文化博物馆,馆主谭峰正在清洗打磨砚台原石。十余年来,谭峰从一个理科“门外汉”变成了淄砚传承人,他将复兴淄砚的重任扛在肩头,挽救日渐式微的淄砚传承。在谭峰为代表的制砚人和砚文化爱好者的不懈努力下,淄砚这一“文化名片”逐渐复兴光大。
偶遇淄砚
“我与淄砚的缘分,只能说是命运使然。”谭峰是“半路出家”,并没有家学渊源。与淄砚相伴之前,他进过水泥厂,去东北贩过木材,在山西开过矿,创立过动画公司。不断折腾、不停创业的谭峰,可以说小有积蓄,交友甚广。
一次偶然,他得到了一本《品埒端歙》,受朋友之托开启了制砚之旅。“当时我对砚台是一窍不通,我用了半年的时间才仿制出清纪晓岚淄石月池砚。”这一次制砚,才让谭峰了解到淄砚的历史。
淄砚尚黑,石质细润,温润可爱,苍古高雅,广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淄砚之名不输端歙等名砚。陆游《蛮溪砚铭》记载:“龙尾之群,淄韫玉之伯仲也”,所以淄砚又有韫玉之称。除此之外,淄砚还有金星、金雀等诸多雅称,苏轼、米芾等宋代著名文人对其皆有论述。明清以来,淄砚重新为世人所重视,众多文人的喜爱让淄砚制作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在诸多朋友的指点下,谭峰开始悉心揣摩制作淄砚,着魔一样喜欢上了淄砚。2012年开始,他深入淄川、博山等地的深山,弄清了淄石砚矿的分布,定下了“龙脉凤脉”。同时着手搜集大量淄砚石材,开办雕砚工坊。
“以用为宗,师古为要,砚之为砚。”这十二个字是谭峰的制砚之道,他秉持“圆、和、饱、满、挺、拨、俊、逸”的雕刻理念,以“朴中见丽”“拙中见巧”,避开“以工代艺”“臃赘俚俗”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方古朴素净的砚台传达“醇厚典雅”的文化信息。
刀笔并举
“我入门的时候,发现淄砚断代很严重,很多历史资料都是口述,很难验证。”爱上淄砚的谭峰,被淄砚的魅力折服,同时也发觉淄砚没有系统典籍,很难发扬光大。于是,谭峰一边钻研淄砚雕刻技艺,一边收集资料为淄砚著书立说。
2012年,谭峰的长帖《淄博砚展一凡堂》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不少淄砚爱好者奔赴而来。谭峰雕刻的百余方淄砚引起业内关注热捧,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更有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客商上门洽谈合作意向。2013年,谭峰的淄砚作品《方池砚》《群星映空砚》荣获全国奖项,多方砚台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谭峰和他的一凡堂,让淄砚重现光芒。
一方又一方淄砚发往世界各地,想要填补淄砚文献空白的意愿日渐强烈。“我当时想让一个朋友为我代笔成书,但是他说这些口述不能作为依据。我就只能自己一次次去实地考究,把据说、也许的事情一件件落实下来。”为了成书,谭峰奔波于淄川、博山、沂源的深山中,有时候一待就是好几天。还要在地方县志的浩渺史料中,寻找关于淄砚的只字片语。
2021年,《淄砚》成书出版,这本书凝聚了谭峰的心血,标志着淄砚由民间工艺升华为文化层面的学理研究,是淄砚传承史上的里程碑。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砚铭编纂家王颜山先生评价道:《淄砚》一书的出版发行,补史载阙漏,展淄砚新貌,对研究淄砚的历史,开掘淄砚的文化内涵,传播砚台文化,均有开创之功。
重任在肩
“淄石的美,常常让我忘记时间。有时候,凌晨两三点我还在制砚,夜晚更让我感受到淄砚的玄妙。”从一个不甚了解的粗人到传承淄砚的文化人,谭峰的事迹可以说是“热爱抵万难”。
为了振兴淄砚,他先后投资200余万元购置原料,培训淄砚传统技艺人才,筹备淄砚研讨会,举办了三届淄砚文化节。在他的号召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兄弟行业和人才参与其中,推广淄砚。
在谭峰看来,振兴淄砚,把曾经的历史名砚做好、做大、做强,利于当代,功于后世。“淄砚有着与端歙一样好的砚材,如果培养更多的制砚艺术家,淄砚完全可以进入新四大名砚之列,成为淄博一张响亮高端的文化名片。”
谭峰一手创立了淄博砚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他的淄砚作品和所收藏的历代名砚,更成为了淄博砚友交流切磋的理想之地。通过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他结合砚石特点、地域文化,确定了独特的砚雕风格、砚文化定位和砚产业框架,努力在本地域构建开采、制作、销售、收藏等完整的产业链。谭峰的淄砚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地方展会上大放异彩,让非遗淄砚以多样的形式走进了大众生活。
“现在的淄砚为人熟知,下一步想要重现淄砚的辉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谭峰说,“发展淄砚,既可以丰富淄博的文化资源,又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我也将继续努力,为淄砚传承的继往开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