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5-14 09:15:00
鲁中网记者 孙蕊
乡村,是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近年来,田园村落、乡间地头的“村播”,通过小屏幕架起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手机当农具、直播当农活,“村播”因其独有的特色成为助农兴农的新方向,是乡村对外传播文化、推广产品的一张金名片。
兴农
打开短视频平台,记录乡村田园风光、劳作技能、生活文化的“村播”越来越受欢迎,真实自然的乡土气息让“村播”在流量经济、网红经济的浪潮中“出圈”。西北峪的樱桃采摘节、东东峪村的免费大锅菜、八陡老街的村支书主播……“村播”产生的流量变成了真金白银,带火了乡村的风景,拓宽了农产品销路,更带动了村民致富。
“这是咱西北峪的小樱桃,甘甜!”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博山区域城镇西北峪村第九届樱桃节火热开场,不少网红达人在现场开启直播,推介正值成熟期的小樱桃。西北峪村拥有古井石屋、老桥流水、枕石漱流的美景,更有樱桃、香椿等特色农产品。借助网红达人的直播推广,西北峪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据西北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聿泰介绍,往年樱桃节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为村民增收约60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民宿等项目,村集体年收入达15万元。
同样受益于“村播”的还有藏在群山之中的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2024年,东东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全祥支起炉灶做大锅菜,邀请游客免费吃。朱全祥手持长柄铁勺做大锅菜的身影,成为了东东峪村最具特色的“乡村符号”。一锅热腾腾的免费大锅菜,吸引了全网6000多万流量和30多万游客。东东峪村打破了乡村淡季创收难的瓶颈,开办了双休日非遗大集,吸引了200多名客商“摆摊设点”,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将特色山货售出。目前,东东峪村成立了自己的直播团队,不少村民也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介绍地方特色、山村景色、民风民俗,让网友通过村民视角感受小山村的烟火气息。
对于这些乡村而言,村播吸引了游客的关注度,推动了乡村采摘旅游,大大促进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淄博已经有百余名村干部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乡村旅游、带货村庄土产。直播间不仅成为带货窗口,更是串联农文旅商的数字化枢纽。
筑梦
“村播”的主播既有“网红”党政干部,更多的则是来自“草根阶层”的创业青年和原生农民主播。作为新兴的创业就业赛道,“村播”吸引了众多年轻力量返乡,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拍视频、搞直播”的返乡青年,记录着自己的成长,见证着村庄的变化,实现着心中的理想。
高青县黑里寨镇的蔬菜大棚前,99年出生的杨晨正在用双语推介高青菠菜和苹果。返乡的杨晨,渴望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家乡。她创办直播间详细介绍绿色、无污染的种植方式,突出高青蔬菜的天然优势,推出“溯源直播”新模式,带领网友云参观种植基地和高青农产品物流集散交易中心场地,提升产品信任度。在“行动派晨晨”的短视频账号里,杨晨用年轻人的视角解读这片土地的蔬果,让传统农业焕发新鲜活力。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这位正在攻读博士的女孩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用热爱和真诚守护这片土地。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对家乡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想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90年出生的见斌,在创业8个年头之后,回到周村创办了Peekaboo自然营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记录着营地从无到有的过程,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今年草莓季,见斌推出的“1+N”系列研学课程,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的光临,整洁干净的采摘棚、漂亮出片的红房子,改善了农村采摘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收获了游客们一致好评。自然营地开业的半年以来,各社交平台地点搜索量超100万次,总接待人次达5.5万余人,举办主题活动70场,参与人数5000余人。随着营地的成熟和出圈,“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模式也得到了周边种植户的认可,蓝莓、树莓、猕猴桃、西红柿的农户也相继找到见斌帮忙销售。
随着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曾经被视为偏远闭塞的乡村,依托直播打破地域与资源限制,为创业者搭建起低成本、高潜力的发展平台,乡村沃土正成为返乡青年创业就业的 “新蓝海”。
未来
“村播”起效快,门槛低,吸引了众多掘金者入局,但热潮之下,问题逐渐显现。创新不足、人气不旺、质量不高……想要“村播”从“一时火”到“一直火”,还需要多方合力。
人才是兴农的关键,更是“村播”的活力源泉。建设成熟的“村播”队伍,打造头部“村播”主播,形成示范效应,才能让草根主播遍地开花,红红火火。博山区今年开办了“村播助农”专题培训班,着力培养一批农村电商直播人才,拓宽“一村一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培训+孵化+供应链”闭环体系,聚力打造“村播助农”网络矩阵,让更多猕猴桃、鲜桃等特色农产品乘“云”出山。
丰富内容,搭建更多沉浸式场景。传统节日、农村探险、捕鱼抓鸡、非遗民俗,都是“村播”素材,菜地里、民宿里、山林里,都是“村播”的舞台。不能把“村播”内容限制在直播带货上,要展现更多乡土风情,秀出文旅风采。不能盲目追流量、博眼球,忽视内容创作和产品质量,而让“村播”走向低俗化、庸俗化。
当前,“村播”已经成为新时代互联网乡村画卷中一道独特、靓丽的景观。淄博市将“村播”“村晚”等“村”字号IP培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新力量,有效拓宽了乡村特色农产品市场,提升了乡村文旅质量。随着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推进,淄博的“村播”正集聚成势,必将撬动农村要素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