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5-27 14:12:30
鲁中网记者 孙蕊
近日,社交平台上“三支中性笔组装 AWM”的视频风靡一时,不少博主还强调“在学校就能做”“好玩不伤人”,此举引发未成年学生纷纷效仿,制作迷你“笔枪”。然而据媒体公开报道,“笔枪”颇具攻击性,能轻易击倒矿泉水瓶、穿透作业本等,甚至已经发生过伤人事件。极具危害性的“笔枪”在校园内流行起来,引发了不少家长的焦虑和担忧。
近年来,校园玩具屡现安全问题。能回弹的解压玩具“捏捏乐”、起泡胶、水晶泥等,普遍存在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超标问题,长期接触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肝脏功能,甚至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危害。前段时间曝光的“小鸡捏捏乐”解压玩具,则是搭配注射器售卖,不仅可能造成物理伤害,还会误导孩子对医疗工具的认知,模糊危险与娱乐的界限。“萝卜刀”“养臭水”“鼻吸棒”……种种不安全、不适宜的玩具在校园内外盛行,不仅引发家长担忧,更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这些家长看来“危险”的玩具,孩子们却玩得不亦乐乎。关于是否要封禁、严查的问题,也在网络上引起争论。有网友认为孩子爱玩是天性,他们需要纾解压力,也是在通过玩具进行社交。也有网友认为,不良商家售卖危险玩具,就应该禁止危险玩具进校园。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却依旧没能阻止一波又一波的玩具浪潮。究其原因,“笔枪”之类的玩具切中孩子们的一些心理需求,才致使此类玩具在校园内病毒式传播。
“笔枪”之类的玩具满足了孩子们的追求新鲜、刺激的心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面对新型玩具,很少有人能抵挡诱惑。同时,孩子们之间存在从众心理,短视频造成的信息茧房让孩子们盲目跟风,通过玩同一种玩具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接纳,以此获得归属感。“萝卜刀”“笔枪”等玩具,不仅是一个玩具,更成为社交中的 “身份认证”。
其次,“危险”玩具流入校园,与商家盲目逐利、监管难度大有关系。不少商家利用孩子们的猎奇心理,堂而皇之将危险玩具公开售卖。烟卡、小鸡捏捏乐、鼻吸棒等,明显带有不良暗示,却被商家当成引流的工具,在线上线下售卖,全然不顾购买者的身份年龄。一批又一批的玩具出厂,而针对未成年人商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尚未形成体系,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较大。缺乏明确、具体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一方面助长了不良商家的“钻空子”行为,另一方面也让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难以彻底消除隐患。
守护校园玩具安全,要在源头切断“危险隐患”。应加快儿童玩具相关标准建设工作,完善玩具分级,把儿童玩具的设计、生产及销售等环节置于严格监管视野下。监管部门与网购平台,加大审核力度与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销售有害玩具的行为,切断危险玩具的流通渠道。“玩萝卜刀”到“玩笔枪”,也给家长和学校提了个醒,要正视青少年的探索欲与社交需求。面对学生们的盲从,强硬介入只会适得其反。每一次猎奇游戏或者玩具的流行,都折射出孩子们的探索欲。学校与家长应因势利导,通过标准安全的科学实验、动手改造、户外探索等方式,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