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7-07 08:28:00
鲁中网记者 王钰程
能想到吗?在淄博市文昌湖区萌水镇戴家村,放眼望去,田间地头竟看不到一株玉米、寻不见一垄小麦,多的是葡萄棚、套上黄色防虫袋的酥梨以及色彩斑斓的三色李。这个530人的村庄,把土地都“押”在了果树上。
半沙地上的“林果村”
“咱村这地是半沙土,松软透气不积水,天生就是种果子的好料”萌水镇戴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龙生道出了村里发展水果产业的先天优势。
1982年,戴家村开始尝试种植水果,一次前往青岛莱西的考察,奠定了戴家村如今家家户户种葡萄的局面。“当时看到莱西的巨峰葡萄迎来了丰收,销量也很好,主要是我们村的土壤也适合种植,就想着买一些苗带回村里。”刘龙生说,最初试种的40多亩葡萄,短短三年就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收入比种粮食翻了好几番!”刘龙生感慨,这巨大的经济效益,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戴家村也因此被称为“林果村”。
然而,种水果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种植规模扩大,病虫害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霜霉病,雨季爆发,厉害的时候能让水果绝产。”村民刘生对此记忆深刻。面对困难,村民们没有退缩,他们摸索着建起了简易大棚,为水果遮风挡雨。
“这些大棚很简单,不像恒温大棚,所以投入也比较小,现在村里种葡萄的,几乎都有大棚。”刘龙生介绍,大棚建起后,避免了风灾和雨灾导致的葡萄产量减少。如今,村里约350亩果园都搭起了保护水果的大棚。
在戴家村的水果版图上,三色李同样闪耀着光彩。刘龙生介绍:“这是我们文昌湖区林果专家从李子杂交后代中精心选育出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20年,“三色李”成功注册了商标,并通过山东省林科院申请了国家植物新品种。
2022年,戴家村的水果家族迎来了新成员——由山东省农科院研制的文昌酥梨。“果实大,核小,肉质细腻无渣,含糖量高,能达到14%—15%!”说起酥梨的优点,刘龙生如数家珍。这种梨不仅口感酥脆清甜,还具有抗氧化、易储存的特点,一上市就受到市场欢迎。
果园里结出“甜日子”
好果子是“伺候”出来的。刘龙生和村民们像照顾孩子一样打理着村里的水果。“从拉枝、施肥到浇水,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文昌酥梨”卖出了每公斤40元的价格,仍然供不应求。
虽然今年遭遇风灾坐果率有所下降,村里70多亩酥梨的产量预计15万斤左右,全部达到盛果期后产量翻倍,根据市场价格保守估计毛利润能达到150万元左右,可为村集体带来大约50万元的净收益。小小的酥梨,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金疙瘩”。
三色李同样以其独特魅力赢得市场。“采摘期长达40多天,成熟后果皮能呈现黄、红、紫三种颜色。”刘龙生介绍,李子的口感好,糖度高,烂果少,特别适合网上销售,仅三色李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
果园实实在在地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在葡萄园里忙活的村民李秀莲说:“俺家种了3亩葡萄,一年能挣个4-5万块钱。”更让大伙儿高兴的是果子不愁卖。“夏天常能看到,采购商的车半夜两三点就进村了!”村民刘永利笑着说,“他们有时还主动给我们带饭,就盼着我们早点摘完。”这份忙碌,成了戴家村人甜蜜生活的真实写照。
政策支撑筑“产业路”
如今,戴家村拥有果园90多亩,其中酥梨70多亩,其余种植葡萄和三色李。从昔日的“葡萄海洋”到如今的酥梨挑大梁、三色李增色,戴家村的水果产业之路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萌水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广水果种植,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戴家村的文昌酥梨,连同镇里的葡萄、文昌金小米、文昌红桃等特色农产品,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萌水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政研产销一体化战略合作,与淄博商厦、市供销社开展供销合作,通过短视频带货、社区团购、国企帮扶等方式助力农产品销售,半沙地上的“林果村”,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中。
在戴家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种出了甜蜜的生活,也种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共同富裕路。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