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齐评 | “小而美”的变化,让社区更像“家”

来源:鲁中网

2025-08-28 12:14:31


  记者 王雨萌

  最近,淄博市的一些社区里,出现了一张“流动办公桌”,几十项民生事务直接送到家门口办理;走街串店的外卖骑手,加入了社区兼职网格员、消费维权志愿者队伍,通过“随手拍”“直接报”,发现隐患、传递民情……

  在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正成为创新与温度的集中体现。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是一场关于如何更好为居民服务的探索。

  织密服务网,大事小事求“细”求“实”

  社区虽小,却关系千家万户。一盏不亮的楼道灯、一位不便出门的老人、一桩邻里纠纷——这些日常中的“微需求”,恰恰检验着治理和服务的“细功夫”。

  淄博市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推动管理服务下沉,实现“城管进社区”网格化全覆盖,发现问题能快速解决,社区环境越来越好。比如临淄区在45个社区推行“一社区、一服务台、一名以上队员”模式,社区设城管工作席位,居民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投诉。自服务台设立以来,已接待市民300余人次,解决矛盾纠纷1200余起。

  张店区推出了“全周期服务+精细化治理”机制,居民不用出门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老旧小区道路焕然一新,便民服务不断升级。婴幼儿照护服务、老年人免费体检、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社会心理服务进社区……一张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安全网络逐渐织就。政务服务融入网格,抓紧居民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守望相助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充满了温情。

  老旧小区的问题,是居民心中的“堵点”。淄博经开区南定镇朝阳社区水压不稳、意外断电、暖气不热等问题,一直是居民的烦心事。“没人管,我们来管!”社区以“兜底管家”的身份,将解决居民最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首要任务。社区统一收缴核算代缴水电费,协调引入外部优质低价维修资源,协调热力公司完成两个小区的供暖改造,推进小区供电设施升级。

  正因为社区是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治理和服务工作才更要求一个“细”和“实”。“问题清单”变为“行动清单”,“马上办”代替“等等看”,没有“空许诺”和“走过场”,才有居民心里实实在在的满意。

  激活“新”力量,让更多人发挥特长、互帮互助

  无论“大家”还是“小家”,和谐美好从来不是单一力量能做到的,而是要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现在,一批“新力量”冒了出来,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活力。其实“新力量”,还是“自己人”,他们都是社区中普通的一员。

  在淄博,“骑手”们正在发挥新价值。通过盘活社区闲置用房、为网约配送站点在社区安家等方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约配送站点和骑手驿站“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并将新就业群体发展成为社区治理新力量。

  周村区为首批“新就业群体友好商家”授牌,发动1家医院、2家诊所、90家药店及多家餐饮门店,为广大外卖骑手提供紧急救护、药品优惠、歇脚充电等10项暖心服务,打造“5分钟关爱圈”。

  而外卖骑手们走街串店、联通万家,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独具优势。周村区发动外卖骑手在配送过程中监督食品安全制度落实情况,同时引导他们加入兼职网格员、防诈骗宣传员、垃圾分类宣传员、消费维权志愿者等队伍,通过“随手拍”“直接报”等方式参与社会治理。

  张店区车站街道城南社区是典型的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街道主动盘活整合社区资源,建成邻里中心,招募“社区发展合伙人”,通过“固定比例抽取流水”“承担水电费用”等社企合作形式,实现“自造血”“自循环”。目前,社区12345服务类投诉全面清零,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改善。

  在城市治理创新的浪潮中,沂源县另辟蹊径,以离退休干部为核心打造“银辉护城”志愿服务项目。12支“银辉护城”志愿服务队成立,各社区分队采用“一个分队一段马路一个工作法”策略,将志愿者按5人一组分成若干志愿服务组。

  激活这些“新力量”,社区要善于搭建“看得见、用得上、能融入”的参与平台,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让他们的特长能发挥,让他们的付出有认可,大家才能在发挥特长、互帮互助中凝聚合力。

  “微治理”解大问题,激发居民主体意识

  社区微治理是指以社区网格、楼栋、单元甚至居民小组等更小单元为载体,通过引导居民自我组织、自我协商、自我服务,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小微事务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模式。

  近两年,桓台县推行“党建引领,众议众筹”社区微治理工作法,通过党组织牵线搭桥,加快实施众筹资金保障、多元力量参与、正向激励反哺等举措,破解用电、用水及垃圾处理、停车难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治理“顽疾”。以东城社区为例,至今共筹集资金170余万元,完成民生项目40个。

  这种“众议众筹”的工作法带来了三个“转变”:工作思路从原来的社区管人、管事,变成了引导居民自治、社区跟上服务;居民思路从原来的等上级拨款、要政府出资,变成了共商共议,众筹解决,大家得益;社区环境从原来的旧设备、老管道,变成了水、电、气、暖的整体升级。

  “微治理”的核心在于激发居民的主体意识,鼓励大家从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社区建设者。社区有了良好的“微循环”,也畅通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石,其精细化治理与人性化服务的品质,是衡量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直接标尺。“小而美”的变革凝聚了社区认同,最终汇点滴之力成江海,以基层善治筑牢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