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两山理念 淄博实践 | 写好两山“理念”的淄博答卷

来源:博览新闻

2025-09-14 09:51:33


  20载光阴流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改变淄博。自今年8月初,本报推出《“两山”理念 淄博实践》系列报道,是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20年绿色转型发展的亮点回顾与总结。

  梳理一个个淄博实践篇章,不论是孝妇河治理、矿山修复、原山蝶变的典型项目,还是当代愚公张汉修、郝峪模式开创者赵东强等榜样人物,无不体现着这片热土上,用行动践行责任担当,参与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最终汇聚成淄博生态巨变的澎湃力量,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篇章有限,而背后的淄博经验,值得思考与复盘。不论是规划引领、模式探索,还是躬身入局、挺膺担当,唯有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方能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更强劲的绿色动能。

  坚守“两山”之路

  做实山水名城

  20载栉风沐雨,淄博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统筹中实现山河焕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只是理念,更是全市自然资源工作的根本遵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于亦恩表示,20年来,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始终以“两山”理念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在规划引领层面,我市立足资源禀赋与发展实际,深化“多规合一”,高质量构建市、县、镇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中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99平方公里,优化农业、生态、城镇功能空间,奠定安全发展空间基础。以《淄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统领,围绕“齐风陶韵、山水名城”目标,坚持先“山水”后“城市”,推动自然山水、城市绿地与城市格局相融,构建连山通河、碧水穿城的蓝绿开敞空间,形成山、河、城交融的城市风貌。

  在保护体系建设上,我市坚决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田长制”,设置四级田长及网格员5705名,分级管理、协同发力,连续4年实现耕地净流入。“林长制”纵深推进,5213名林长常态化巡林,实现从“有名”到“有实”的全面升级。完成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并发布底数,出台全省首个《野生鸟类收容救护技术规范》,填补全省野生鸟类收容救护标准空白。建立自然保护地联合执法机制,实现“一张图”管理;严抓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构建“天地空人”立体监测网络,创新实施美国白蛾防控“一张图”“一张网”全覆盖管理,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显著提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连年下降,实现“有虫不成灾”目标。

  在生态修复的具体实践中,我市统筹实施历史遗留矿山治理、荒山绿化、湿地修复等工程,创新出台《淄博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提出“一屏、一带、多廊、多点”生态格局,探索“生态修复+特色农业”“生态修复+文化公园”等新模式。近年来,累计修复历史遗留矿山450余处、面积5万余亩;全市33家生产矿山全部纳入绿色矿山建设名录,实现“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2018年以来,完成荒山绿化提升3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21.56%;编制《淄博市湿地保护规划(2025—2030年)》,实施重点湿地修复项目,马踏湖、天鹅湖再现碧波,高青黄河百里生态廊道串联起黄河沿线生态文化与乡村振兴新图景。

  建设幸福河湖

  推动“拥河发展”

  9月7日,清晨的孝妇河畔,微风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几位晨练的老人沿着亲水步道慢跑,不时驻足欣赏河景。“现在的孝妇河真是大变样了,水清岸绿,成了我们每天必来的‘打卡地’。”正在锻炼的市民李俭笑着说。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我市近年来深入推进的幸福河湖建设。目前,全市已构建起“河湖长+河长办+成员单位+志愿者河长+河湖管理员”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体系。“全市现有河湖长2204人、河湖管理员1125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湖管理网络。通过推进河湖长制标准化建设,完善问题收集、交办、督办、销号的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巡河,精准分配管护力量,大幅提升了河湖管护效能。”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苏瑞刚说。

  在河湖岸线管控方面,全市完成了河湖管理范围线划定工作,共划定河道管理范围5210公里,设置界桩19016处,为河湖管理划定了精准“红线”。同时,编制完成“一河(湖)一策”综合整治方案,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2021年以来,累计核实整改问题9000余个,保持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

  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尤为明显。我市坚持水岸同治、流域共治,推进实施“八水统筹,水润淄博”水资源保护利用行动,累计完成投资262亿元。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体净化、水系连通等全维度治理,统筹调配利用达标非常规水、当地水、河流生态补水,有效破解了雨源型河湖的生态流量保障难题,实现了“长流水、流清水”的目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市总河长签发的第11号总河长令,高位推动幸福河湖建设,着力构建“一轴四带、多点辐射、共建共享”的幸福河湖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淮河流域幸福河湖2条、省级幸福河湖33条(段)、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8个,范阳河全省首批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随着河湖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效益也日益显现。我市强化生态赋能,加快“河湖+”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效益河湖样板,打通河湖生态价值转换通道。孝妇河、马踏湖建成省级效益河湖,马踏湖入选全省首批生态价值核算试点。通过建设“四纵五横”骨干水系生态廊道,打造黄河、孝妇河、淄河、沂河等文旅示范带及文昌湖、马踏湖、五阳湖等生态旅游组团,孝妇河湿地公园、红叶柿岩、海岱楼等一批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

  生活因水而美,产业因水而兴。日落时分,孝妇河畔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在亲水平台嬉戏,情侣们在林荫道上散步,摄影爱好者们架起三脚架捕捉晚霞中的河景,金融活力区灯火璀璨。一幅幅人水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正是幸福河湖建设的生动阐释,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从“淄博蓝”常态

  到“生态饭”飘香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作为长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学者,中共淄博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讲师顾晋对本报推出的《“两山”理念 淄博实践》系列报道有着深刻的理解。

  “这组报道恰逢其时。”顾晋开门见山地指出,这既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再学习、再贯彻,也是对淄博这座城市20年绿色转型之路的深刻总结。正如她所言,20年来,“两山”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已经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而淄博作为老工业城市,其绿色转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淄博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但也曾因工业承受巨大的环境压力。近年来,淄博下大力气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淄博蓝”成为常态,马踏湖、孝妇河重现生机,这些都是最直接的证明。

  谈到《淄博日报》这组报道的意义,顾晋认为媒体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推动者。从城市发展角度看,这组报道系统梳理了淄博的绿色发展实践,如科技治污、系统治水、生态修复等,为后续的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让企业更清晰地看到: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受益;从百姓生活角度看,环境改善最终要体现在获得感上。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市更宜居,这些都是老百姓最真实的感受。通过真实案例和数据,市民更直观地体会环保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更积极地践行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谁修复、谁受益”的市场机制,让生态保护既有政府主导,也有社会参与。淄博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方法论,只有更多城市转型成功,“美丽中国”才能真正实现。

  对于“生态饭”这一生态价值转换的形象说法,顾晋专门表示,其不仅是旅游和康养,更代表着整个产业结构的绿色变革。比如,淄博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农业走向生态化、品牌化;新兴产业围绕低碳环保集聚成群。这就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淄博实践。

  绿动齐鲁、“碳”路先行,淄博正在用实践回答一个时代命题:老工业城市如何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这条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然清晰。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两山”理念在淄博大地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汤继文 李群 胡文)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