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7-15 16:52:11
济南,这座被泉水滋养的城市,不仅以“泉城” 之名享誉中外,更因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而独具魅力。泉水作为济南地域文化的核心符号,与中医 “天人合一” 的理念深度契合,形成了独特的 “泉医共生” 文化生态。本文以小学中医药校本课程开发为切入点,探索泉城地域特色与中医文化的融合路径,为传统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一、泉与医的历史渊源:地域文化中的中医基因
济南的泉水与中医文化结缘,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作为医宗扁鹊的故里,济南早在战国时期就奠定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根基。扁鹊提出的“望闻问切” 四诊法,其思维范式与泉水 “润物无声” 的特质形成巧妙呼应 —— 如同泉水渗透大地般洞察人体肌理。这种文化隐喻在后世不断延续,明代《本草纲目》明确记载济南趵突泉、珍珠泉等泉水 “味甘性平,可清热明目、调和气血”,将泉水的药用价值纳入中医体系。
历史文人的创作进一步丰富了泉城中医的文化内涵。李清照在《鹧鸪天・桂花》中以“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暗喻中药桂花的药性特征;辛弃疾 “药市家家帘幕晓” 的诗句,则生动描绘了宋代济南中医药贸易的繁荣景象。而百年老字号宏济堂将泉水炮制工艺融入中药制作,其 “九提九炙” 的阿胶炼制技艺,更是泉与医完美结合的活态传承。
二、泉水养生智慧:中医理念的地域实践
济南百姓的生活方式,处处体现着中医“药食同源” 的养生智慧,而泉水正是这一智慧的核心载体。泉水泡茶选用甘洌的黑虎泉活水,搭配本地盛产的平阴玫瑰、长清茶,形成具有清热疏肝功效的养生茶饮,契合中医 “治未病” 理念;泉水浴疗利用五龙潭温泉的温热特性,辅以艾叶、薄荷等草药,达到通络活血的效果,是中医外治法的民间创新;泉水美食中,用泉水烹制的莲子羹、百合粥等,将食材药性与泉水特质结合,实现 “食养” 与 “食疗” 的统一。
这些实践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中医“人与天地相参” 的整体观。济南七十二名泉水质各异,对应不同的养生功效:趵突泉水质偏软,适合煎煮滋阴药材;珍珠泉水含微量元素丰富,宜于调和补气血方剂。这种 “因泉制宜” 的养生传统,为中医药校本课程提供了鲜活的地域素材。
三、校本课程开发:地域文化与中医传承的融合路径
基于泉城中医文化的丰富内涵,小学中医药校本课程开发可从三个维度展开。
在文化认知层面,通过“泉城中医名人堂” 模块,讲述扁鹊行医故事、宏济堂发展史,结合泉水分布图讲解 “泉脉” 与 “人脉” 的类比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
在实践体验层面,开展 “泉水药膳小厨房”,制作简易养生食,结合 “泉穴之旅” 户外实践,将趵突泉、漱玉泉等景点与人体穴位知识关联,如讲解 “涌泉穴” 时链接泉水喷涌的自然现象,实现具象化教学。同时开展“泉心调,情绪小医典”活动,教会孩子们,情绪调节既像中医调理身体一般,需要温和、循序渐进,这样适合小学生的中医活动,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又彰显了中医智慧。
在课程评价上,采用“泉润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的实践成果,包括泉水养生观察日记、中医谚语创作等,既关注知识掌握,更重视文化感知。这种基于地域资源的课程设计,将抽象的中医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文化传承的实效性。
泉城的每一眼泉水,都是中医文化的活态载体;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传承的种子。济南泉水文化与中医智慧融合课程的研究与探索,正是要让学生在泉水浸润中理解中医智慧,在地域文化熏陶中建立文化自信。当孩子们能从趵突泉的浪花中读懂 “上善若水” 的中医哲理,从百年药香中嗅到文化传承的味道,泉城中医的根脉便会在新一代心中深深扎下,绽放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赵娜)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