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晨报
2025-08-15 10:04:18
原标题:淄博发布夏秋季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
来源:鲁中晨报
原标题:淄博发布夏秋季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
来源:鲁中晨报
淄博8月14日讯 夏秋季节,传染病风险逐渐增加。8月14日,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淄博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张恒龙,发布淄博市疾控工作成效和夏秋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情况。
张恒龙介绍,今年以来,淄博市以“推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坚持因病施策、综合防治,重点围绕传染病防控核心能力提升,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关键环节,切实筑牢健康防线。截至目前,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肝炎、肺结核等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9.45%、8.78%;丙类传染病保持平稳态势。
夏秋季节高温多雨、湿热交织,为蚊虫孳生创造条件。同时,暑期出行人员大幅增加,人流量显著上升,使得蚊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进一步加大。从具体病种来看,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输入性蚊媒传染病的风险提升。目前,淄博市尚未发现相关感染病例,但防控压力始终存在。手足口病和感染性腹泻病等肠道传染病当前正处于高发季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蜱传疾病也已进入高发期。
张恒龙介绍,为减少夏秋季重点传染病对群众健康的危害,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健全传染病防控机制
联合38个部门建立市级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专项机制,进一步提高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在34家医疗机构推进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应用,持续强化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聚集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处置。
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
密切关注疫情变化形势,加强监测预警和研判分析。自6月份以来,每日监测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鲁氏菌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信息,每周、每月开展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和分析研判,累计形成报告51期。针对淡色库蚊、白纹伊蚊等淄博市主要蚊种,坚持每月开展2次蚊虫监测,掌握病原分布变化。
开展健康科普宣教
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平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公众自我防护能力。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健康科普作品387篇、健康科普视频34个,组织开展“疾控专家进讲堂·健康科普惠万家”活动592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4.6万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布《开展防控基孔肯雅热爱国卫生运动倡议书》,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规范做好病例诊治
各医疗卫生机构严格落实预检分诊、首诊医生负责制及“四早”制度,强化流行病学史问询。持续加强重点传染病专业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入夏以来,开展培训演练7场次,覆盖3000余人。同时,储备充足药品、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为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 答记者问
要重点关注三种蚊媒传染病
近期国内部分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疫情,淄博市民也比较关注蚊虫叮咬导致的传染病。8月14日,在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淄博市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传染病防制所所长王玲介绍了相关情况。
蚊媒传染病指以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一类传染病,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类。蚊虫能够传播多种传染病,常见的蚊媒传染病有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这些疾病往往在夏天蚊虫活动频繁的时节出现流行,每年5—11月是高发期,近期需要重点关注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可能出现的输入性疫情。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通常在被感染的5—9天后发病,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等症状,登革病毒主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肌肉痛症状比较典型,大多可在1—2周内痊愈,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出血、休克、多器官损伤。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多在叮咬后3—7天发病,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尤其影响手腕、踝趾等小关节,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攻击成纤维细胞,以剧烈关节痛为典型表现。大多数人一两周内恢复。
另外,除了以上蚊媒传染病,还有一种近期需要重点关注的传染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这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此外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及其污染物也会引起传播,潜伏期1—2周。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大多数人感染后症状轻,多在1周内恢复,但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后病情进展快,可能会出现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国内尚无针对这三种疾病的疫苗或特效药。
做好这些措施防治虫媒传染病
高温多雨季节,蚊虫繁殖进入高峰期,不管是外出旅行、户外活动,都需要防范蚊媒、蜱媒叮咬带来的健康风险,市民如何防范虫媒传染病呢?8月14日,在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淄博市疾控中心消毒媒介生物防制所所长、副主任技师王延东介绍了相关情况。
市民外出旅行,建议做好四方面措施:
提前了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疾病流行情况,科学规划行程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媒介伊蚊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我们国家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尚未形成稳定的本地传播的疫源地,广东、云南和广西等省份发生过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聚集。植被覆盖茂盛的森林、草地、灌木丛都有可能有蜱虫活动,具有明显季节性,北方地区4—10月是流行季。
要做好住宿环境的防蚊虫措施
外出住宿优先选择安装有纱门纱窗的住宿场所,可使用蚊帐、电蚊拍或灭蚊灯等物理措施防蚊灭蚊,也可以使用电热蚊香液等化学手段灭蚊。
做好健康监测
旅行途中关注健康状况,旅行结束后两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做好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请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是关键
户外活动要防蚊虫叮咬。户外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出入草丛、灌木丛等区域要将裤腿塞进袜子或靴子里,防止蜱虫爬入,避免穿凉鞋、拖鞋。
错时外出,减少高危区域停留。尽量避开蚊虫活跃高峰时段外出,清晨和黄昏是白纹伊蚊叮人吸血的高峰时段,应尽量避开,如需外出,避免在树荫下、草丛、灌木丛等蚊子、蜱虫密集的区域长时间坐卧、玩耍或露营。
住宿环境要防蚊虫。居家时,要及时清除积水,安装纱门纱窗,定期检查有无破漏和蚊虫滋生。露营时,帐篷要加装防蚊网,周边喷洒驱蚊药。
饲养宠物要防蜱。携带宠物(尤其是狗)外出活动回家之前,还要仔细检查宠物身上是否有蜱虫附着,最好用宠物专用梳子梳理毛发。
出现症状及时就诊。有疫情地区旅居史或山区丘陵地带劳作史、户外活动史人员,出现发热、皮疹、乏力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
预防肠道传染病
要注意做好六点
夏秋季气温高,市民喜欢进食凉拌食品,发生腹泻的风险比较高。8月14日,在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淄博市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传染病防制所所长王玲介绍了相关情况。
夏秋季节,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非常适合肠道致病菌生长繁殖,肠道传染病发生风险也相对增大。由于感染的病原菌不同症状也不尽相同,大部分人感染后症状较轻,一周内可痊愈,但是儿童、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感染后症状可能会较重,严重者会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比较严重的症状。感染性腹泻病例一般散在发生,但也经常出现暴发事件。
感染性腹泻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食用不洁食物或饮用不洁水,此外也可通过日常生活与患者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等感染。
预防感染性腹泻发生,主要是防止“病从口入”,提醒公众做好以下六点:
1.养成“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的良好卫生习惯。
2.尽量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街头摊点就餐,尽量在外少吃凉拌菜,肉类烧烤食物一定要烤熟烧透。
3.注意家庭饮食卫生,食物制作要煮熟煮透。尽量不吃剩饭菜。食品存放过程要注意生熟分开,冰箱不是“保险箱”,冰箱内储放的直接入口食品,经卫生处理后才能进食。
4.加工凉拌菜时,一定要用专用的熟食案板和刀具,将生菜在加工前用开水过一下。盛放凉拌菜的容器要专用。
5.旅游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在当地进食生冷食品,尤其生食蔬菜,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天然水源,比如山泉水、河水等。如发生腹泻及时就诊。
6.及时清理呕吐物和排泄物并消毒,避免污染扩散。家庭内、学校、托幼机构如果有呕吐、腹泻患者,一定要做好污染场所的消毒工作,避免聚集传播。
责编:
审核: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