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中国社会报》刊发推广滨州救助站救助管理经验做法

来源:大众网

2024-02-01 16:24:38


  1月30日,《中国社会报》刊发《精准高效破解救助管理难题》,推广市救助站救助管理经验做法。原文如下:

  救助管理工作是兜底线、救急难的基础性工作,山东省滨州市救助管理站通过科技赋能、区域一体、“救助+社工”等方式,破解救助管理难题,倾情为困难群众纾难解困。

  破解“发现难”

  “我们已经定位到你的具体位置,请不要着急,工作人员马上过去。”日前,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耐心安抚求助人员。

  致电求助的是王某,他经人介绍从河南到滨州一家工地工作,不料刚到滨州就遭遇了严重寒潮天气,工地无法开工,带的钱都花光了,于是向救助管理站求助。由于人生地不熟,王某说不清楚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引导他使用“云救助 随手拍”微信小程序上报具体位置。精准定位到王某的位置后,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迅速抵达现场,为他提供救助服务。

  这是2023年“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开展以来,滨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的第16名临时遇困人员。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刘飞鹏介绍,近年来,因务工不着等原因求助的人员数量逐年攀升,该站聚焦“发现难”问题,运用科技手段赋能救助管理,做到精准发现、高效救助。

  破解“寻亲难”

  2023年11月的一个凌晨,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大厅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张亚迪一边给受助人员雷咸明办理离站手续,一边问他:“今天要回家,知道吗?”

  雷咸明是滨州市沾化区救助管理站救助的一名流浪人员,因疑似患有精神障碍,无法提供有效身份信息,沾化区救助管理站将其基本情况上报到滨州市救助管理区域中心站(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灯塔”寻亲工作室,寻亲工作人员迅速展开寻亲工作,通过与他交流、分析研判,锁定他是河南信阳一带人。为早日确认其身份,工作人员通过中心站聘请的公安部门寻亲专家为其进行人脸比对,最终确定他系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人。

  滨州市救助管理站把全市滞留人员“寻亲攻坚”行动作为“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人员下沉、直播寻亲等方式为市域范围内滞站人员寻亲。专项救助行动开展以来,滨州市累计为11名流浪乞讨人员查明身份、成功寻亲。

  破解“巩固难”

  “这是你这批活的工资,一共358元,你数数。”日前,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的牛小娟收到了社工送上的手工钱。此时的她对生活充满信心,与两年前判若两人。

  原来,前些年牛小娟外出务工受骗,还患上了精神疾病,经常外出流浪。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多次对其救助,但每次送回家后没多久,她又跑出去了。

  针对类似的反复流浪人员,滨州市救助管理站探索源头治理工作模式,即建立易流浪人员和反复流浪人员台账,完善市、县、乡(街道)、村(居)四级救助网络,落实救助政策、链接资源等四项帮扶机制,让易流浪和反复流浪人员稳定下来,委托专业社工机构对全市251名反复流浪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数据分析,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提供生活、就业、教育、精神关爱等救助服务。

  “评估发现,她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可以做手工活,于是就给她找了一份拼花的工作,没想到她干得还挺快,十来天就干完了一批活。”帮助牛小娟领手工活的社工介绍,现在牛小娟每月靠劳动可以收入600多元,加上低保救助等,她和老父亲的生活不成问题。

  据统计,自开展源头治理工作以来,滨州籍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下降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