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滨城图强:从百强区跃升看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大众新闻

2025-09-22 15:18:04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

  9月21日,《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在滨州发布,滨州市滨城区从全国716个参评城区中脱颖而出,首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88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为了这一刻,更为了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和梦想,84万滨城人难中求成、竞进有为,众志成城、奋发图强,以“在状态、争第一”的精气神,谱写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立足全局,服务全市,发展滨城。

  这份荣誉背后,是滨城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牢政绩观,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产业园区缺失的困境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获批,从城市功能滞后到品质滨城的打造,从地处交通末梢到高铁新城的崛起,滨城区以其坚实的步伐,一步步将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扩园创区,构建产业生态,以量质并优做强发展实力

  滨城区位于国家战略的“黄金十字路口”,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大国家战略”,以及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省会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的交汇地带,是连接内陆与海洋的“战略支点”。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滨城区坚持“打基础、建机制、谋未来”的工作思路,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富区,全力以赴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

  2025年1月,对于滨城区产业发展而言意义非凡。经过多年努力,滨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设立,结束了滨城区作为主城区却没有高标准产业园区的历史。这块规划面积14.99平方公里的省级高新区,为滨城工业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产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园区是产业落地成长的沃土。滨城区创建高新区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从2006年获批设立山东滨州工业园区以来,园区一直被限定为5.2平方公里的化工园区,只能靠盘活现有低效闲置土地,来保障部分化工项目落户,严重制约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2025年1月25日,滨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效果立竿见影。上半年,园区签约项目27个,总投资额216亿元,其中过10亿元项目6个。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安琪酵母(滨州)有限公司、山东氟能化工材料有限公司、山东三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总投资230.2亿元的17个项目陆续落地生根。滨城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7.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高新区的获批,不但有效解决了工业项目落地发展的空间问题,而且对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发展承载力、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

  在滨城,新能源新材料、家纺服装、食品加工三大百亿级产业助推优势产业链式增长,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固体烧碱、三氯乙烯、莱赛尔面料、赤藓糖醇、铝活塞耐磨镶圈等11项产品产量或市场份额居全球或全国第一。滨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著名的家纺服装产业基地、重要的食品加工产业基地。

  充足的要素保障让滨城区成为投资兴业的活力之城。980万立方米的滨源水库及引徒入城水源保障用水;国网双回路、魏桥输变电工程及2GW风光一体化项目年发电22亿度,提供稳定绿电;天然气供气能力3亿立方米/年,接入油田气源后远期达10亿立方米/年,价格下降30%-40%。

  滨城区全面主动融入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全力推进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成果“三大创新”。

  在创新平台强力拉动,创新主体质效跃升的情况下,2025年上半年,滨城区取得了“1235491”的发展成果:12项指标总量位列全市第1位;3项指标列全市第2位;5项指标总量列全市前5位;4项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9项指标增速列全市前5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列全市第1位。

  治理、改造、升级,打造生态宜居品质之城

  滨城区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现存上周时期人类聚居的兰家遗址、侯家遗址、高家遗址,以及卧佛台遗址和秦皇台遗址;“一门十二进士、父子五翰林”的杜家文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汇聚于此。“四环五海、三十六桥、七十二湖”,116座公园、240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40%的森林覆盖率,让滨城成为宜居宜业的诗意栖居地。

  作为滨州市的主城区,滨城区承担着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使命。滨城区投入巨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着力解决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欠账,让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2023年,滨城区启动了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品质提升工程,计划三年投入资金180亿元,实施126个城市更新项目。渤海十路南延工程是其中的标志性项目之一。这条贯穿城区南北的主干道,由于历史原因,在黄河一路至黄河二路段形成了长达十余年的“断头路”。2024年春节前,这条长1.2公里的道路正式通车,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更打通了市民心中的“堵点”。

  “以前送孩子上学要绕一大圈,现在直接走渤海十路,节省了至少15分钟。”家住渤海十路附近的居民李女士感慨道:“路通了,心情都舒畅了。”

  近年来,滨城区共打通13条“断头路”,新建地下雨水管网52公里、污水管网40公里,管网清淤586公里,城市脉络更加畅通。投入资金近3亿元,提升清怡、姜家、樊家巷等7个农贸市场,高标准提升双湖家园、魏鑫家园等老旧小区90个、为民巷等背街小巷30条。

  滨城区还新建成北海南码头等休闲体育公园15处,公园总数达到116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16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24年,滨城区在全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中排名第65位,较三年前提升了42个位次。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滨城区始终坚持为民初心,树牢群众观念,全力抓好一业、三保、七有“三项重点”,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在扎实推进“心安城市”建设工作中,全区30个社区被确定为全市第一批“心安社区”,数量最多。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医疗养老保障到位,就业保障坚实有力,社会保障持续增强。

  通过一系列民生实事落地,滨城区群众满意度从82%提升至96%,城市形象、整体气质跨上新台阶,入选全省就业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试点,获评省级青年人才集聚表现突出集体。

  融入省会圈,联通京津沪,高铁引擎照亮未来

  高铁是滨州人多年的梦想。

  作为济滨高铁、津维高铁两大交通大动脉的交汇点,滨城区的高铁新城建设正成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在城区东北部,一座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照进现实。作为新城核心的滨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已具雏形,站房设计融合了滨州民间剪纸和吕剧文化元素,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站场规划8台18线,预计2026年建成投入使用。

  高铁新城按照“站城一体”理念进行规划,将高铁站与城市功能紧密结合,打造集交通、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

  前不久,随着最后一座墩身浇筑完成,津潍高铁滨州段桥梁下部工程全部完工,项目全面进入上部工程的箱梁架设施工阶段且进度过半。站房工程方面,滨州站完成主体50%以上,无棣站完成主体90%以上。

  两条高铁让滨城区真正融入区域发展大动脉,极大地提升了滨城区的区域交通地位,将深刻改变整个城市的发展格局。

  高铁效应已经初步显现。2024年以来,滨城区签约高铁关联项目41个,包括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现代物流等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300亿元。

  更深远的影响是对城市空间的重新塑造。黄河十九路、黄河二十路、渤海十一路北延等8条快速路网建设跑出“加速度”,财金大厦、新能源大厦、站前广场、商务酒店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滨城区以高铁新城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规划,高铁新城将建设中央商务区、科技创新区、生态居住区等功能板块,引导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缓解老城区压力。预计到2030年,高铁新城将集聚城市20%以上的人口和30%以上的经济总量,成为滨州实现大开放、融入大循环的新重要增长极。

  “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纵横交织,津潍高铁、济滨高铁加速建设,形成“20分钟到济南、50分钟达北京、2小时通上海”的快速交通网。长深高速、沾临高速、济滨高速构建起环城高速网,使滨城成为联通南北、辐射全国的开放枢纽,让“想走就能走,出门即出发”照进现实。

  结语:

  从高新区获批到城市品质提升,从高铁新城建设到跻身全国百强区,滨城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产业升级、城市更新、交通枢纽建设三方面协同发力,正重新塑造这座未来之城。

  站在全国百强区的新起点,滨城区将主动在全球、全国、全省“三张地图”和滨州这张地图旁审视未来发展,以产业升级重塑经济内核,以民生改善夯实发展根基,以干部面貌带动城市风貌,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进一步扛牢主城区担当。

  一座充满想象的未来之城,正加速崛起。

  接好接力棒,更要传好接力棒。滨城区将以更加昂扬的士气,更开放、务实、创新的姿态,与世界共赴“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创业港湾。

  (大众新闻记者 韩凯 王凯 报道)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