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4-10-12 16:36:00
“环境应该给儿童带来怎样的体验?”“环境创设的出发点到底在哪里?”“环境创设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什么?”……
带着思考,博山区实验幼儿园颜山园的老师们在假期时,阅读了书籍《从主题墙到主题海报》。通过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所得,老师们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被动任务”转向“儿童的主动创作”,“环境创设的工具”转向“学习过程的呈现”,“教学逻辑的设计”转向“儿童立场的表达”。
图片来源:博山区实验幼儿园颜山园
新学期初,老师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在与班级间其他老师的频繁交流中,不断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将幼儿园环境与“自然、儿童、艺术”进行了深度的交融。
建构“有意义”的自然环境。秋天丰收的果实,冬天漫天的雪花,小鱼在水里畅游,小乌龟安逸的陪伴……都保持着生活本来的样子。每一处自然环境的变化,都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博山区实验幼儿园颜山园
建构“儿童视角”的环境。在儿童眼中,幼儿园环境不应是一种观赏性的存在,真正内涵的显现,就存在于“儿童视角”之中。“回归生活”与“追随自然”,体察儿童的需要,和儿童讨论,创设出适合儿童发展的环境。
小班孩子们可动手操作的签到墙,中班孩子们与老师一同设计的小小值日生、班级日历墙,大班孩子们设计的跳绳打卡、阅读地图等,让环境成为在和儿童对话中不断完善、逐步建构的结果。
图片来源:博山区实验幼儿园颜山园
建构“富有吸引力”的艺术环境。注重幼儿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高幼儿的参与度;秉承美育教育理念,融入自然元素,创设自然生态环境,让幼儿感受自然美和生态美。
图片来源:博山区实验幼儿园颜山园
教师是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者,也是幼儿园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探讨到“观摩活动之后或是环境创设的每一步中,你的内心有哪些深刻的反思与考量”时,老师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每次环境创设之前,都会思考班级的环境是为谁而建。”“应该如何让班级环境与幼儿园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假期里阅读的书籍,让我们找到方向,更多的是带着思考和计划进行的。”当幼儿园的环境被赋予教育意义时,它不再是摆设,凌驾于儿童之上,而是儿童追寻与环境共生意义的过程。
(大众新闻·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通讯员 丁娜瑶)
责编:王雨萌
审核:孙华飞
责编:孙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