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6-30 17:45:00
鲁中网记者 杨博文
在淄博高新区6月30日举行的“2025年文明创建新闻发布会”上,高新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甘斌发详细介绍了交警部门立足主责主业,构建立体化、精细化、常态化文明交通管理体系的工作成效。
精准施策推进“一盔一带”安全守护,筑牢文明出行防线。
大队始终将提升摩托车、电动车骑乘人员安全防护水平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环节,通过科技赋能、严管严控、宣传引导三位一体推进“一盔一带”专项整治。在全市率先试点中润柳泉、柳泉万杰路口骑乘摩托车、电动车不戴头盔提醒提示,执勤人员结合路面情况同时通过集成视频分析,可实时识别未佩戴头盔人员并自动播放安全警示语音,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查处不戴头盔、闯红灯、逆行等违法行为7657起,其中不戴头盔查处量同比下降42%,头盔佩戴率提升至85%以上。在校园周边和重点路口增设12处固定执勤岗,配备哨子、小喇叭、只能广播等装备,建立“教育+处罚”双结合机制。
多措并举破解停车管理难题,构建有序静态交通环境。
针对停车难、停车乱这一城市治理顽疾,大队创新实施“挖潜、调控、共治、严管”四位一体治理模式。在客运场站、网红打卡点等区域,通过增设隔离护栏1200米、完善标志引导系统28处、拆除阻车桩36处、设置临时停车区域15处,有效缓解高峰时段停车压力。针对夜间经济活跃区域,推行“限时停车+柔性执法”措施,在银泰城商圈、华侨城周边设置夜间临时停车泊位,既满足市民停车需求,又规范停车秩序。在源头治理方面,参与新建商住项目规划评审5次,提出停车位配建标准优化建议3条,推动新建项目停车位配比达到1:1.2。针对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采取“内部挖潜+外部协调”方式,在市场、校园周边增设停车泊位280个,推行“公交助学”模式,开通校车专线4条,设置校车专用停车位109处,有效缓解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今年累计查处违停车辆1.1万辆次,群众投诉量同比下降58%。联合行政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执法16次,清理私占停车位地锁、锥桶等障碍物60余件,推动社区车辆自治管理覆盖率提升至75%。
科技赋能优化信号配时,打造“绿波通行”示范走廊。
以“提效率、保畅通”为目标,大队深入推进交通信号优化工程,构建“点线面”协同的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对主城区22个重点路口进行交通组织优化,调整车道分配16处,优化信号配时方案34套,实现路口通行能力提升15%。在鲁泰大道、柳泉路等主干道实施“绿波”控制策略,通过动态调整信号周期、相位差等参数,使车辆平均停车次数减少3次,行程时间缩短20%。
高地联合深化协同共治,构建文明交通共建格局。
牢固树立“大交通”管理理念,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文明交通共建机制。大队积极与支队交管科快速路中队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桥上、桥下信息共享、资源互补。针对高峰时段拥堵问题,联合支队交管科快速路中队开展城市快速路交通流量监测,通过调整柳泉路、世纪路进出口匝道附近信号灯配时、优化车道分配等措施,有效缓解了高峰期拥堵状况。与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针对占道经营、私设停车位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18次,清理占道摊点320处。联合教体中心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在12所中小学周边设置“护学岗”,完善“警校家”护学队伍,实现校园周边交通事故零发生。深化“警保联动”机制,与3家保险公司建立事故快处快赔合作,2025年快速处理轻微交通事故1200余起,事故处理效率提升40%。
优化服务,精准宣传,提升服务效能与文明形象。
服务上,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网上办”“掌上办”等数字化渠道,推广“微笑服务”“首问负责”制度,服务高层次企业人才30余人次,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点;环境建设中,完善无障碍通道、自助服务区等便民设施,定期清洁整治,打造温馨舒适的办事空间。以 “提升交通文明意识,筑牢安全出行防线” 为目标,通过多元化宣传手段,推动公众从 “被动遵守” 到 “主动践行” 文明出行理念,进农村、社区等地开展线下精准化宣传活动100余场,发放宣传彩页3000余份,在商圈、村委等人流密集区域和宣讲课堂、讲座,播放文明出行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2000余次,张贴海报1000余张。通过“两微一抖”平台制作并发布公众号文章27篇,发布短视频85条,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 50 万次,通过网络与群众互动并回复意见建议3000余条,进一步扩大了宣传覆盖范围。
下一步,高新区交警大队将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成果,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升级“一盔一带”智能管理系统,拓展人脸识别、信用惩戒等功能,推动头盔佩戴率提升至90%以上;二是构建“全域停车一张图”智慧平台,整合商业、社区、道路停车资源,实现停车信息实时查询、车位预约、无感支付等全流程服务;三是深化“绿波网”建设,在主干道实现“双向绿波”全覆盖,并逐步向次干道延伸;四是完善高地联合执法机制,推动将交通违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文明交通新格局。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