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乡村富民产业镇村行| “农文旅”融合的研学基地如何唤醒沉睡村庄

来源:鲁中网

2025-06-30 17:40:07


  鲁中网记者 张琦 王钰程

  夏日骄阳下,淄川区双杨镇赵瓦村的训练场上传来阵阵引擎轰鸣声,一辆迷彩涂装的退役装甲车碾过训练场的土坡;而不远处的农耕体验区,一群学生正推动古老的石磨,欢声笑语充满整个农田。如今的赵瓦村,街巷墙上各色彩绘,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村内规划有停车位,时常能看到载满学生得校车停在路边,孩子们排着队前来研学……

  谁能想到,这片欢声笑语的土地,二十年前还是负债累累的贫困村?

  破局:从闲置资源到研学热土

  时针拨回2017年。面对村庄发展的瓶颈,赵瓦村党委就带领党员远赴陕西袁家村“取经”。“在袁家村看到游客挤爆小吃街时,我就在想,我们村也要搞文旅,打造能够吸引游客的品牌,打造村里的特色产业。”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久存说。

  初步想法形成,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我们村没有绿水青山,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但是闲置低效资源比较多,问题就是怎么把闲置资源用‘活’起来。”回村后,李久存系统梳理自然资源、农耕资源、非遗、民俗等文化资源,经过村两委充分研究,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决定集中力量打造几个最具特色、最具差异化的研学主题,形成独特的“村域研学IP”。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村里探索“农文旅+研学”产业初期,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本土特色课程的研发、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面临许多问题。为此,村两委组织村干部、党员、部分群众外出参观,向优秀的研学乡村学习,同时邀请专家进村开展讲座,深入浅出的讲解“农文旅+研学”产业的意义、模式和成功案例,举全村力量破局。

  2023年开春,赵瓦村研学产业蓝图绘就,村内响起了施工机械的轰鸣声。废弃厂房蜕变成六间非遗工坊,荒芜公园立起迷彩堡垒,当退役装甲车开进村口,一架架模型飞机矗立在国防研学基地,人民公社主题食堂拔地而起,赵瓦村整体村貌焕然一新。

  绽放:主题研学打造赵瓦特色IP

  走进赵瓦国防研学基地,三架模型飞机矗立在广场上,排雷区、CS体验区、枪械讲解区里站满了一个个“小战士”。淄川区实验小学的李东泽正屏息瞄准标靶。“装甲车颠簸时感觉自己真的像在‘战场’上一样!”他擦着额头的汗兴奋地说。基地负责人张静翻开课程记录本:“今年以来,我们共承接了50余场研学活动,国防研学基地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

  几步之隔,就是赵瓦村人民公社主题食堂,上一代赵瓦生产大队的铁匠铺、老式发廊、供销社等场景在这里得以还原,赵瓦村宣传干事韩伟轻抚老式理发椅:“这些物件都是村民捐献出来的,有位老党员捐出结婚时买的暖水瓶,说‘让娃娃们摸摸过去的温度’。”

  在赵瓦农耕体验区,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种下茄子、土豆等蔬菜,研学老师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隔壁的非遗工坊里,扎染、竹编、瓦当拓印等非遗课程在这里开展。“我们共有6间手工教室,能同时容纳300余人进行研学活动,我们开设这样的课程,是让孩子了解到非遗,做非遗的传承人。”张静说。

  延续:打造四季常热的研学基地

  随着研学团队涌入,村庄毛细血管被重新激活:村里建起了生态停车场和新能源快速充电桩,还打造了湿地公园和小红星儿童乐园等配套服务场所,极大提升了群众的游玩体验,让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李久存说:“现在村子火起来了,下一步将拓宽村子的就业岗位,让更多村民们加入到村子的发展中,既能建设美丽乡村,还能赚取工资,让村子能够循环发展起来。”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赵瓦村,来到赵瓦村,2024年国庆期间,赵瓦村举办了首届熊猫艺术节,这项活动每天约有1到2万名游客慕名而来,前来感受这里的独特魅力。村两委进一步策划,发动村民推出了众多特色小吃、美食、农产品和非遗展览。摊煎饼、菜饼做烧饼,这些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不仅让游客们大饱口福,更让他们领略到了赵瓦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2025年春节期间 ,赵瓦村更是组成了一支1200余人的民俗巡游队伍,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表演者们挥动双臂,鼓槌敲击锣鼓喧天,不仅敲出了过年的喜庆,更敲出了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经过这两场大型活动,我们赵瓦村也算‘小有名气’,但国庆节和春节这样的主题活动无法覆盖全年,所以我们商量要打造主题研学矩阵。”李久存说,今年,赵瓦将开展二十四节气及四季研学的主题课程矩阵,锚定“农文旅+研学”产业方向不动摇,让村庄实现淡季不淡,四季常热。

  “立足本土,用创新激活传统基因,振兴就有源头活水。”李久存说。从过去的贫困村、问题村,到现在的全国文明村和赵瓦研学基地。赵瓦村以“农文旅+研学”执笔,书写着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