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新闻
2025-05-14 11:03:18
5月13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代表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与记者见面交流。
在这5名工信领域代表中,来自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夏梦莹深耕新药研发领域,与团队一起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领先性的创新药物;来自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的陈亮则专注于数控机床和核心功能部件刀库、主轴、转台等产品研发生产,改变了我国换刀机构依赖进口的状态;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的童建喜扎根企业材料研发一线十八年,助力我国实现5G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核心陶瓷器件等产品的大批量应用。
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夏梦莹
“我们的‘绝活’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来研发出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药品。”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夏梦莹说。新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一个新药在上市获批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以及安全性。夏梦莹参与和负责了11个创新药物在全国范围的临床开发,目前研发上市的两款用于治疗胃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的创新药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每当患者因为检验单上的疾病指征改善而欢欣雀跃,或通过五年以上的用药逐渐回归到正常生活时,夏梦莹会觉得自己的坚持和努力非常有意义,“尽管前方困难重重,我们仍然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让广大患者能够率先使用全球突破性的疾病治疗方案。”
她透露,近十年来,她和团队为超过1.6万例肿瘤晚期患者提供了治疗方案。在他们生命最需要的时候能够使用我们的药物,让疾病能够获得改善。
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童建喜
电子陶瓷材料——这是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童建喜扎根十八年的赛道。电子陶瓷材料关系着通信信号传输质量。童建喜带领团队日复一日雕琢技术,成功开发出10余款陶瓷材料,这些陶瓷材料在5G通信以及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实现了大批量应用。“与其说是‘独门绝技’,不如说是我们企业在细分行业30年的长期深耕。”童建喜认为,这些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企业在细分行业长期深耕的结果。他表示他会继续把“绝活”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项目攻坚阶段,童建喜带领团队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一百余组的材料配方试验。童建喜欣慰地说:“开发的材料技术指标满足头部客户企业要求。”
“我们公司在自主陶瓷材料研发以及产业化应用领域,练成了两项‘独门绝技’。”童建喜说,一是对技术日复一日地精雕细琢。二是对技术传承的匠心坚守。
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
15年时间,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只专注一件事——为中国机床装备上自主研发的刀库。刀库,即工业刀具的仓储中心。当一台数控机床面临复杂的加工任务的时候,刀库能够将手动换刀转化为快速精准的自动换刀,因此刀库也被认为是机床的“弹药库”。多年前,我国的刀库技术还面临国外垄断的窘境。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陈亮带领团队克服供应链被进口垄断、人才短缺等困难,自主研制换刀机构,改变了我国换刀机构依赖进口的状态。同时,其研发的产品比进口的性价比更高,打破了进口换刀机构比黄金贵的状况。
他回忆,2018年,他带领团队在实验室搭起了行军床,在车间吃住三个月。最终,经过100多次不间断的实验,终于攻克了链式刀库的核心技术。“我们生产的链式刀库效率大幅提升,成本也跟原来相比有大幅下降。当时团队里的老师傅激动得像个小孩子一样。”陈亮兴奋地说。
多年来,陈亮公司的团队专注于产品技术研发,突破了多项重要零件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难题。同时,他的企业还长期与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持续提升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曾在芯片行业工作近30年,后来跨界进入新型储能行业。他表示,新型储能行业是伴随着新能源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长时储能技术能将风能、太阳能这些“靠天吃饭”的新能源,变得像自来水一样随时随地可用,稳定可靠。“但是,过去长时储能技术和成本亟待突破,因为这个,2018年我和小伙伴创立了纬景储能,我的目标就是希望用我们的技术突破,让未来新能源以更低的价格、更高效的方式,为整个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强大的支撑。”
在新型储能领域坚持7年,他说自己最大的动力是坚信“绿色低碳”是一条正确之路。“我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是我们坚持在这一行业深耕的主要动力。”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杨兴德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离不开一颗颗饱含热诚的匠心。杨兴德是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主要工作是确保卫星从图纸到实物的完美转换。整星电缆怎么走线、使用什么样的工装吊具、总装流程怎么安排……几十道工序、几百个测试项目都需要严谨细致地处理好每个细节。杨兴德在机械加工、电装、电缆、装配、工装设计等方面潜心打磨技术,攻克技术难关,其参与的多颗卫星,实现了“国内首颗”。他说,“每当我仰望星空时,知道自己亲手打造的卫星正服务国土监测、减灾救灾等,职业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杨兴德透露,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他更注重对年轻人进行航天精神的培养。“商业航天人也是中国航天人,航天精神一样需要在商业航天公司里传承,特别是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是我们杜绝低层次质量问题的法宝。比如拧螺钉,我严格要求新人按照标准分三次交叉对称拧紧;再比如连接电缆,我一定要让新人反复核对连线关系,电缆接插一定要反复核对插头插紧锁紧并点胶。”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北京报道 经纬工作室出品)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