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新闻
2025-11-26 20:50:30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日前,据教育部消息,202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270万人,同比增加48万人。又一批高校毕业生将从象牙塔走入江湖,迎接又一场“社会大考”。
谁没为“饭碗”犯过愁?就业问题一头连着经济大局,一头连着民生冷暖。这并不是一场求职者的个人突围战。从“找工作”到“找到工作”再到“找好工作”,其间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托举。
端起“饭碗”,“碗”从哪儿来?工作岗位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经济发展活力奔涌,企事业单位开源拓岗,就业市场才能热起来。山东连续8年召开全省稳就业工作会议,着力健全就业政策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十四五”以来,山东围绕重点战略实施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后制定稳定和扩大就业促增长促增收促消费“一稳三促”行动方案、加力稳就业的若干措施、助力工业经济“九+”计划、助力民营经济12条等政策措施,从供给端、需求端双向发力,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山东特色的就业政策框架构建完成,为各类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引和坚实的制度保障。

“图纸”画好了,生产线上忙不停,“碗”造得结结实实,饭才能越装越多。去年12月,山东印发了《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保持在110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劳动者100万人以上。五年后的目标设置完成,近五年的“地基”打得怎么样?数据最有说服力。山东五年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08.93万人,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特别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新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培育建设300多个劳务品牌,全省农民工规模稳定在2300万人左右。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59.49万人,规模全国第一。

“碗”里的饭怎么吃?就业不是“找个班上”这么简单,而是要到实践场上用真才实学去“真枪实干”。紧跟产业变革,“十四五”以来山东组织新职业新业态和急需紧缺职业培训18.6万人次,打造35个省级齐鲁绿色低碳精品培训项目。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72.9万人次,让普通劳动者也能搭上产业升级的快车,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实现了“一技在手,就业不愁”。有了真本事,“饭碗”端稳了,心才不慌。
但有了“饭碗”也未必高兴,工作也要讲“性价比”。现代人找工作,工资多少只是判断标准之一,社保缴纳、福利待遇等细节同样需要认真考虑。尤其对于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来说,四季无休、三餐不定的生活节奏使得这类基本权益保障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到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对于很多人来说,“打个车”“点份外卖”已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他们的“饭碗”怎样才能端得住、端得稳?山东积极开展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今年7月1日,正式启动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采取按订单缴费的模式,实现每单必保、每人必保。截至10月底,已将滴滴出行、美团、饿了么、货拉拉等出行、即时配送、同城货运3个行业的11家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参加职业伤害保障人数已达到144.7万人,从制度上解决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们“伤不起”的辛酸和无奈。
饭碗稳,人心安;保障实,日子甜。“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首次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就业是用劳动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让这份向往轻盈落地,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劳动者,在高质量发展中筑牢民生根基,让“饭碗”端在手里热乎乎,心头更是暖洋洋。
(大众新闻记者 姜倩)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