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3-28 14:56:31
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通讯员 王鑫
近年来,淄博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5%,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由12%下降至2.5%,水土保持率由47.2%提升至76.43%,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
统筹谋划建机制
淄博市将水土保持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棋子”,全力强化统筹,精心搭建工作机制。先后出台《淄博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淄博市水土保持条例》等一系列规划与条例,精准制定市县两级水土保持重点措施任务,科学规划全市水土流失防治布局,明确各级政府与责任部门的“责任田”,成功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自省对市实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以来,淄博市连续七年被评为“优秀”等级。先后承担水利部“水土保持空间管控”试点和全省“以奖代补”试点、“治理单元和功能区划分”试点,典型经验获推广。
部门联动强监管
在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环节,淄博市推行“1+N”部门联合监管新模式,携手多部门建立紧密协作机制,形成了一套职责明晰、执行有力、部门协同的高效监管体系。综合运用遥感、现场、“互联网+”“双随机、一公开”等多种监管手段,实现生产建设项目监管全覆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质量抽查结果连续两年蝉联全省第一。“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批复水土保持方案1000余项,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3.3亿元,累计完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自主验收1000余项,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控。
提质增效抓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淄博市锚定“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美好愿景,巧妙地将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治理与荒山复绿、土地整治等工作有机融合,织就一张全方位综合防治大网。“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善面积31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75亿元,精心打造出17处生态清洁小流域样板以及1处水系绿化样板,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淄博市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向乡村涌动,在桃花岛、三水源、红叶柿岩等景区创新推出政府投资引领、企业配套跟进、水土保持治理与景区建设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5亿元,成功撬动工商资本投入超20亿元。这一模式不仅极大提升了当地水土流失治理水平,还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改革创新促长效
在水土保持工作迈向新征程的关键节点,淄博市不断探索创新,为水土保持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2024年11月,沂源县成功完成山东省、淮河流域以及北方土石山区的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2025年1月,淄博市淄川区、周村区、沂源县完成了3项水土保持生态价值转化项目,开辟出一条水土流失治理与碳汇价值提升相辅相成的“淄博路径”。通过生态产品价值交易,不仅让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效益得以量化并走向市场,更标志着淄博在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且具有开创性的一步。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