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4-02 14:44:50
记者 王雨萌
梨花正白,清明风至。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寥寥数字,道出清明节因何得名,也描绘了一个中国人自古向往的世界——“清洁而明净”。
如此清明世界,来之何易?每当清明,无数人手持白花,静立英雄墓前。我们以最庄重的仪式,致敬那些用生命换来今日清明的英魂。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烽烟远去,记忆难消。今日中国的每一寸和平土地,都曾被热血浸透;昨日中国的每一场战火硝烟,都已化成阵阵清风。
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到林则徐虎门销烟;从方志敏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到林觉民《与妻书》中“以天下人为念”;从“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悲壮,到“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深情……这是胸中激荡的集体记忆,是血火淬炼的民族性格。
在齐鲁大地,齐国故都淄博,更是一片红色热土。鲁中儿女共赴国难的烽火岁月,铸就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与灵魂。黑铁山起义,在清河平原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是山东抗战史上最著名的武装起义之一;马鞍山保卫战,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谱写了山东抗战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
英雄无名,山河不忘。是谁在家国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每到清明,我们总会想起他们,从未忘记。
在“七三一”遗址,志愿者团队用十年时间寻访受害者家属,找出被掩盖的真相;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清明“哭墙”前都出现鲜花长龙;在B站,红色题材视频播放量破亿,烈士家书诵读视频弹幕满是“泪目”“致敬”;在革命公墓,一位少年站在19岁的董存瑞雕像前,计算自己和烈士牺牲时相差几岁……
英烈精神从未远去,而是被我们用不同的方式铭记着,也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
抗疫期间,无数医务人员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扎根深山22年,罹患肺癌仍坚持工作至生命最后一刻;张桂梅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身患23种疾病仍坚持家访,帮助2000多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山东消防员冯振在抢险救灾中牺牲,他的微信名叫“逆行”……
在淄博,“人民楷模”朱彦夫,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中国好人”李振华,为一句“我要到偏远山区用知识改变贫困孩子命运”的诺言,恪守一生;“第一书记”刘昌法扎根农村十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被称为拔穷根的“蚯蚓书记”……
家国情怀,一生永念。生者前行,清明常在。
清明本源自祭扫,后来又有踏青的习俗。追思故人与感受生机,本就不是矛盾的。肃立先人墓前,走进草木春深,都是人们在春天里,对自然的敬畏,对先人的怀念,对人生的追问。
清明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让我们在缅怀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承接先人的嘱托,开启后人的希望,在家国情怀的永恒叙事中,完成属于自己的一章。
春光明媚,孩子们上午在烈士陵园献花,下午去公园放风筝,就是今日的“清明”世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我们一起,继续前行。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