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4-08 12:32:00
鲁中网记者 张琦 通讯员 王琦
2011年《山东法制报》曾刊载一篇名为《好人老刘》的文章,它用平实而生动地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法院干警——刘春泽的故事。那年,刘春泽老师56岁。2023年,又是一个生肖轮回,新入职的法院干警看到刘春泽老师,仿佛还是《好人老刘》那篇文章中的样子。岁月爬上了他的眉梢,压弯了他的脊梁,却又好像定格了一样,定格在他忙忙碌碌的身影和笑呵呵的脸庞上。
2025年,老刘走了......
是法官,更是共产党员
刘春泽老师身形瘦小,与人们印象中威武的军人形象相去甚远。“参军的时候,我才19岁,那时候大家都差不多高!”回想起来,刘春泽老师总是开玩笑地说。在部队工作期间,他历任战士、学员、技术员、副中队长、中队长、助理工程师、队长、工程师等职,在每一个职位上,他都扎实工作、精益求精、倾心付出,先后受到各级嘉奖16次,被评为先进个人4次、优秀干部2次、优秀党员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二十余年军旅生涯,磨炼了他坚强坚韧的意志品质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1996年,刘春泽从部队转业到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2015年9月退休。在法院工作期间,他延续着部队的优良工作作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于经手的每一项工作,都认真对待、高标准完成,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被评为先进个人2次、优秀共产党员2次。
二十年来,刘春泽在法院经历了多个部门,始终是一名普通法官,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执行、送达、保全,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然而上千起案件,无一错案、无一信访投诉,这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对于名利,他从不在乎,可对工作却“斤斤计较”。那时候,执行庭人少、案多,主要依赖人工查控,需要经常奔波在查人、找物、冻结、查封的路上。但只要案子分到了刘春泽手上,他总是第一时间查看案卷材料,理清执行思路,尽快与当事人双方沟通联系,看看有无督促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的可能。对那些态度蛮横、企图赖账的被执行人,迅速采取强制措施,及时扣划、拍卖;对那些确实暂时没有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及时做好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促使达成分期履行协议……“那时执行庭人少,每个人手里的案子都很多。老刘是最能拼的一个,那会儿他刚转业到法院不久,对法律知识掌握较少,他就利用晚上、周末时间使劲儿学,每天都走得很晚,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很快就熟悉了执行业务,成为庭里的骨干,无论是办案数量还是办案效果都在庭里首屈一指。”曾经的老同事邵富强深有感触地说。
刘春泽的整个职业生涯,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勤勉奋斗的缩影。后来,他常说:“我一生最光荣的事,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21岁那年,刘春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候,党员可不只是个身份,更是一种能力的象征。部队对党员的要求很高。想要入党,光靠写申请书还不够,得思想过硬、行动突出,关键时刻扛得住事儿。那些最终入党的老兵,大多是部队的“活招牌”,各方面都让人挑不出毛病。
入党49年来,刘春泽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忠诚老实,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从不向组织和领导要待遇、讲条件,一门心思干好本职工作,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法院全面建设贡献出了自己全部力量。
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刘春泽也没有忘记党对自己的培养,临终前嘱咐家属捐献一万元特殊党费。
法院里的"老黄牛"
立案庭是法院的“第一窗口”,也是刘春泽在法院工作的第二站。二十几年前,中院的立案庭一共有十几个工作人员,负责的工作与现在差不多,立案、调卷、送达、信访……但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与现在却是大不一样。
没有审判经验的刘春泽负责送达、保全工作。“那时候查人找物难啊!受送达人难找、逃避送达、拒收诉讼文书等现象屡见不鲜。”立案一庭副庭长姜伟回忆到。那些年,如果打通当事人的电话,当事人愿意到法院领取诉讼材料,是最顺利的一种情况。有时候电话打不通、邮寄找不到人,就需要法院干警亲自下乡送达传票或判决书。遇到当事人不在家的情况,还需要多次往返,上班不行就下班再找,甚至要到田间地头找人。如果当事人故意躲避或拒绝签收,就要苦口婆心地反复沟通和解释,消除他们的疑虑和不解,还得邀请见证人……为了充分利用外出送达的时间,刘春泽总是早早提前准备好送达文书,规划好路线,经常一路辗转很多个地方,边走边打听找到受送达人家里。想要把送达、保全工作办好,就需要锲而不舍一根筋的劲头。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送达、保全工作的效率已大幅提升,但老一辈法官们的敬业精神仍值得铭记和学习。后来,刘春泽也成为了一个老法官,新晋干警办案遇到问题,总会向他请教:“刘老师,这个问题我不太懂。”这时候,刘春泽就会戴上老花镜,将卷宗认认真真看上几遍,然后一起讨论案情、分析工作方法。当问题得到解决,别人向他道谢时,他总会谦虚地说:“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问题不懂,遇到问题也是向老法官请教,今后遇到问题,咱们一起研究学习,共同提高。”此时的他,脸上总会洋溢着亲切的微笑。
2009年,刘春泽从审执一线退了下来。恰逢法院综合审判楼筹建最紧张的时候,院里征求他的意见,想让他参与基建工作。他二话不说,一口答应下来:“只要组织需要我,我保证完成任务!”跑审批、看工地、忙基建,五百多个日日夜夜,刘春泽同基建办的同事们一起,见证了一座现代化综合审判楼的诞生。
永不退休的"老管家"
2015年,刘春泽60岁,到了正式退休的年纪。当别人以为刘春泽这时可以休息了,他却又一头扎进了审判楼维护保障、环境绿化、后勤服务等工作中。面对别人的不解,刘春泽憨厚一笑:“干了半辈子法院,有感情了,审判楼的情况我又熟悉,在家闲着还不如来给大家服服务,我也是法院人。”
面对这些琐碎、繁杂的工作,他一干就是十年。无论刮风下雨、双休放假,刘春泽总是坚持每天到法院巡查一遍,看看哪片草需要浇水、施肥,哪棵树需要修枝、打药,看看工程建设进展如何,维修保养是否及时到位……下班后,他会再转一遍审判楼,看看各办公室灯关没关,浇水的水龙头拧没拧紧,自动喷淋头报没报警……确认没问题后,他才放心地回家。自退休以来,他没休过一个周末,没过过一个节假日,每天坚持必须到院里看看心里才踏实,真正做到以院为家,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了为单位提供服务和做好后勤保障上。
不知道从谁开始,法院同事家里有个红白喜事需要帮忙,第一时间想到的第一人选都是他。他总是随叫随到,从不推辞。他常说:“谁都有需要帮忙的时候,既然人家信任我,咱就得帮人家把事情办好。”他有一张长长的明细,把需要的东西记得清清楚楚,只要按照明细准备,从来不出差错。他总是想得很细,时间、地点、距离、停车方不方便……帮大家提前做好万全准备。他总是早早到场,帮忙布置场地、招呼人群、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他成了同事口中公认的“总管”。年轻干警喜欢和他开玩笑:“刘老师,我这结婚您帮忙操持的,将来我孩子结婚,我还得请你当总管哈。”刘春泽老师回答很痛快:“到时候只要我还走得动,只要你不嫌弃,我肯定去!”说完老刘的眼角露出深深的笑纹。
刘春泽出了名的好学,这优良传统在他退休后也没有间断。单位组织在职干警集体学习时,刘春泽都要抽出时间参加,他总是说:“学习是大事,一定不能马虎。学习一放松,思想就要滑坡。”为此,他像在职人员一样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既有政治理论学习,也有法律业务学习,始终保持政治理论上的清醒、业务上的明白。在遇到群众咨询法律问题时,他能站到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为群众解答法律难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快让群众信服。2021年,在“本色家园”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工作中,被市委老干部局表彰为“表现突出的离退休干部党员”。
最后的嘱托
2025年春节前夕,刘春泽同志在检查完单位绿化后突感身体不适,他以为是走路多了点、歇一歇就好了,同事赶紧拉着他去医院看看,被他拒绝了:“我又没病,耽误那些时间干嘛?你们各忙各的工作,不要管我。”
春节期间,刘春泽发起了高烧,他以为是得了流感,吃点药、打几针、在家休息休息就好了。同事、战友得知他生病,纷纷打电话询问、要去看望他,但都被他坚定拒绝,有的只能把一点心意留在他家门口。
大年初五,他仍高烧不退,家人只得送他到医院治疗,经检查,没想到是“白肺”,且伴发多种疾病。他被迅速推进了重症监护室。这一噩耗犹如晴天霹雳,让家人猝不及防。清醒的时候,他叮嘱家人,不要把消息告诉单位、同事、亲友,不要让同志们去看望,不能给单位领导、同事、亲友添麻烦。
随着病情恶化,呼吸越来越困难,他自知时日无多,弥留之际,他嘱咐家人:“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是党教育培养的结果。感谢党!感谢国家!请代我向党组织交纳一万元特殊党费,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老党员。这是我最后一个心愿,一定要替我实现。我死后,不能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不能给领导和同志们添麻烦,要一切从简。”临终之际,他想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不忘党的恩情、不给别人添麻烦。
2025年2月26日零时50分,刘春泽同志的心跳停止,生命定格在70岁。70岁,应该是乐享晚年、含饴弄孙的最好年纪。
然而,老刘却永远地离开了。
那些他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如今已亭亭如盖矣。它们郁郁葱葱、枝叶繁茂,默默地为法院干警们撑起一片绿荫,也仿佛在无言地给一代代年轻干警讲述着一个好人、一个好法官、一个好党员不平凡的故事。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