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5-04-11 08:45:00
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又是一年春耕时。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春季生产注入更多新动能。如今的春耕,不再是传统印象中单靠农民手撒种子、弯腰插秧,各种农业“黑科技”在春耕中大显身手,春耕的号角与科技创新的强劲同频共振,正以全新的姿态唤醒大地,让这片孕育希望的田野焕发生机活力。
春耕,作为农业生产的开篇,不仅关乎全年的粮食丰歉,更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殷切期盼。去年底,山东省首个数字化乡村振兴试点项目落地淄博市淄川区,大力推进“绿肥+”项目,探索建立绿肥示范区;今年,淄博市上新千余台套智能农机装备,以“北斗导航+物联网+人工智能”的融合技术,在沃土上书写“数字农业”诗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科技手段深度嵌入现代化农业的肌理,为传统春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科技手段提升了春耕的生产效率。在淄博市桓台县,种粮大户们对这一变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以往,春耕时节需要依赖大量人力,从翻地到播种,再到田间管理,工序繁琐且耗时费力。现在,搭载着“北斗导航+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农机成了春耕的主角。拖拉机牵引智能犁铧,将沉睡的土地层层翻开;播种机根据土壤的湿度、肥力情况,智能调节播种量和深度;植保无人机沿着麦田匀速飞行,精准地将药液均匀洒向麦苗……智能农机的投入和使用,不仅让春耕变得更加轻松,还极大地提升了农作物的出苗率和成活率。
科技“焕”新,农业“向”新。
科技不仅改变了春耕的生产方式,更为农业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路径。“绿肥+”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传统农业模式主要依赖化肥,给土壤环境带来负面压力,而“绿肥+”项目则另辟蹊径,引入绿肥作物逐步替代传统化肥,变“以肥拔地”为“以植养地”。这种创新性的种植模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重点强调了“推进水肥一体化”“支持发展智慧农业”等方向性工作,这也必将为“绿肥+”示范项目的推广应用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淄博农业助力。
诚然,在科技赋能春耕的征程里,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部分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在农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稀缺;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层面的努力。政府需要加大农业科技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让农户直观看到科技带来的成果,也要出台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政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同时,还要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全方位为科技在春耕中的广泛应用营造优质环境。
当科技种子落入齐地沃土,我们看到了农业生产的未来和希望。在这片被科技赋能的土地上,古老的农耕文明正以数字化的方式,与新质生产力碰撞出火花。新的丰收希望正孕育而生,希望的田野上生机勃勃。
责编:王雨萌
审核:王陆见
责编:王陆见